分节阅读 184
值得他关注的是,赵桓初登大宝的这几项措施,开启了一个父子不合,君臣不睦的局面,后世史学界颇为玩味。
数十年后,王门出现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号称王门十五子之一的宇成及,担任续资政通鉴总撰时,评述这段历史,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赵桓的太子地位没有动摇并最终即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深入人心的长嫡子继承制度,有力地支持着赵桓;他本人一贯低调,乃至善于伪装;竭力拥立赵楷的王黼罢相,暗支持赵桓的李邦彦拜相;还有是王秀在那天夜里,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言以蔽之,赵桓继位实属必然的侥幸,然而皇位继承权之争只不过是赵佶、赵桓父子内讧的前奏而已,赵桓即位并不标志着问题的化解,反倒意味着矛盾的深化。
如果说,此前赵佶尚处于较为超脱的地位,表面还只是赵桓、赵楷兄弟之争,那么此后则是赵佶、赵桓父子之间的直接碰撞,对大宋帝国是灾难性的
赵桓感念李邦彦对他的庇护之恩,以李邦彦为太宰,张邦昌为少宰,吴敏为枢密院使,耿南仲才当了几天的签书枢密院事,升迁为尚书左丞。
宇虚也得到了好处,凭借他的声望,被任命为河北、河东路宣谕使,前去陕西路宣谕姚古、种师道救援东京。
他还做了一项算是让人眼前一亮,却无碍大局的事,朱琏在当天被册封皇后,下诏放宫女六千人,罢去内外官府司局百余处,精简宫苑和道宫官吏,自然得到朝野的称赞。王秀在赵桓几位第四天,入宫觐见天子。在当天,张启元被任命为枢密院副都承旨,用意非常明显,分化他的权力,并取得升的台阶。不能不说,张启元押宝押的很准确,多年的投资没有白费,枢密院副都承旨官位不高,执掌却非常重要,关键是赵桓要大用他的前奏,取代王秀的都承旨地位,时间屈指可数了
center
...
第三一三章东京保卫战2
第三一三章东京保卫战2
赵桓感念李邦彦对他的庇护之恩,以李邦彦为太宰,张邦昌为少宰,吴敏为枢密院使,耿南仲才当了几天的签书枢密院事,升迁为尚书左丞。匕匕宇虚也得到了好处,凭借他的声望,被任命为河北、河东路宣谕使,前去陕西路宣谕姚古、种师道救援东京。
他还做了一项算是让人眼前一亮,却无碍大局的事,下诏放宫女六千人,罢去内外官府司局百余处,精简宫苑和道宫官吏,自然得到朝野士人的交口称赞。
梁方平却非常委屈地率七千马军北,沿途招募溃兵,磨磨蹭蹭七八天,才过了河进驻浚州治城黎阳。
次日,何灌也率军两万到达河,他的兵力太少了,只能沿途招募壮丁充数,两人好歹组成了四万大军。
但是,梁方平很不满,你们这帮相公、大官都在京城,吃香的喝辣的,围着天子天天卖乖,老子却被派到前线,带领的还是京畿一帮老爷兵,这仗可怎么打啊
得,你们玩你们的,咱也玩玩,他跟根本不做防御,整天聚集众将吃酒玩乐,观赏美人跳舞,虽说是宦官,但也是有欣赏水平的,不能动看看总行吧
结果是四万大军无所事事,你稍微布置一下,也能形成完善的防御体系,以宋军的防御大阵,完全能让金军马队吃个大亏,至少能守住浚州要地。
很可惜,他们什么也没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