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节为难的大丝商
连绵阴雨将梅鸿吉的担忧消失的一干二净,现在的蚕农恐怕巴不得将手中鲜茧卖掉,否则留下去坏了就一文不值。
王韶却从没有为缫丝厂收购不到足够的生丝担忧,不然,也不会将缫丝厂一再扩大,连绵的阴雨只是有助于缫丝厂降低鲜茧收购成本而已,事实上,由于生丝中间的巨大利润,即使是将鲜茧的价格定得比生丝价格还高,只要将鲜茧收购上来,缫丝厂还是有非常大的利润。
人是趋利的动物,即使天气一直很好,只要缫丝厂收购价格够高,蚕农自然会计算,将鲜茧出售。
“嗯,我这边的收购价是每担四十两,不过,诸位从蚕农手中收购什么价,那自然是诸位之事。”
王韶一说价格,众人马上紧张的计算起来,农户自己缫丝,约六至七斤左右鲜茧可以得到一斤生丝,这样计算下来,王韶每包生丝原料收购成本在二百六十两左右,差不多与去年最低丝价持平,比起三百多两的平均丝价要低不少。
可是别忘了,缫丝劳动强度比养蚕只高不低,按这个算,鲜茧价格占生丝成本一半左右才合理,何况今年天气不好,鲜茧留在手中并不保险。
这么一算,王韶给的价格很有吸引力,说不定还会比收购生丝赚的更多,不少丝商脸上露出了笑意。
对于继昌隆缫丝厂来说,一担鲜茧收购价为四十两银子,以机器缫丝,差不多五担半左右鲜茧可以得到一包生丝,每包生丝的原料成本只有二百二十两银子左右,比起原先三百五十两银子收购价,中间利润可观,何况在上海出售的生丝价格远不止三百五十两每包。
“王老板,不知会收购多少生丝?”
“这个大家放心,有多少王某收购多少,不过,大家要注意一点,如果鲜茧质量不好,王某可不要。”
王韶这次过来,带来了五十万两银子,除了二十万两是自筹外,还有三十万两是向丽如银行贷款来的,有了缫丝厂作抵押,丽如银行很放心的将银子贷给了王韶,这次的贷款是长期贷款,一年期,利息高达九分,不过,对于王韶来说,现在正是大展拳脚之时,哪怕利息再高,只要能贷到,王韶就会毫不犹豫的贷款。
五十万两银子,按现在开出来的鲜茧收购价,足可以收购一万多担,王韶自然不用担心小丝商们收上来的鲜茧太多。
“这哪能来,谁还敢坑王老板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