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二章 国家
“未来战场上会造成敌人严重伤亡,甚至会波及平民。”张震站了起来,抓起一根雪茄放在手里不断转动着:
“事故是在所难免的,因为这些东西咱们没有研制经验,也没有可以借鉴的,别说咱们,就连那些西方强国也从来没有研制过,可我可以向你保证,谁先拥有了这些武器,谁就能在未来战场之上占据上风。
你想一想,在两军胶着的时候,咱们忽然大规模使用臭气弹,会造成多可怕的后果?当然,不光臭气、酸气,那些防毒研制专家,气象专家也都必须得到重视,我听说有人对气象专家不太尊敬,认为在战场上起不了什么作用,谁有这个想法,就该狠狠的踹屁股!再给气象专家提高一倍待遇,要让他们安心工作!”
说着停顿了下:“其它方面呢?”
“铁路方面,京津铁路等七条铁路将于两个月后完工通车,资金方面前期出现的问题,目前已经得到解决,预计在未来两年内,还将继续铺设开通八至十条铁路......”
李鸿章一一汇报着,忽然说道:“陛下,关于私人办报,目前已有十多家报社申请批准,我们目前只批了一家《京津商务报》,这是几个大商人一起出资办的,由于咱们之前的《苏报》在广告方面取得了良好效益,所以《京津商务报》也插手到了广告业务之中,加之他们大多是当地人,所以具有客源优势,咱们《苏报》被其抢走了不少客源,所以您看是不是应该在某些方面限制一下?”
“限制?”张震瞪了李鸿章一眼:“为什么要限制?因为别人抢了咱们生意?去告诉朱明理,做生意大家靠竞争,《苏报》虽然是朝廷办的,但朝廷也不能去限制商业竞争。咱们要有一个意识,允许竞争,鼓励竞争,只要不发表反对朝廷言论......”
在那迟疑了下,张震说道:“我看适当发表一些和朝廷政令相反的意见,也是允许的,只要不鼓励大家反对朝廷,有些东西还是可以宽松些的!”
“这个。”李鸿章犹豫了会:“陛下,朝廷政令是经过仔细研究讨论的,报纸发表和朝廷政令相反的意见,恐怕,恐怕会引一一些不必要的议论。”
“少荃那,朝廷的东西不一定全是对的,民间的反对意见不一定全是错的,你们这些朝廷大臣,整天呆在朝廷里,看不到民间的生活,所以一些政令制定,适合北京,不一定适合上海,适合上海,又不一定适合广东。”张震抱着双臂,一只手托着下巴:
“各地的情况不一样,根据民间意见来做出调整,我看是很必须的,而报纸上反映的意见,我看可以做为借鉴。
说到这个反对意见,我倒想到了以前的英国,议会已经产生,议员们已经能够公开争论,质疑国王,但还是不允许民间集会,所谓非法集会会被绞死,可那时候的英国已经很强大了,但依旧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存在。比如议会,一个小小的郡,在议会里占据了四个席位,可如曼彻斯特这样的大城市,居然在议会里一个席位没有。
怎么办?民间强烈反对,不断努力争取,为此还死了不少人,如果那个时候民间因为死人而退缩的话,也许就不会有英国今天这番局面了,但他们没有,最终他们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议会进行了彻底改组,随之而来的是法律上的大修改。最能够凸显这一切的就是法院制度上的问题,过去法官主宰一切,陪审团和律师只是摆设,可随着英国法律修改,法官却只要在法庭上倾听,陪审团和律师才是主角。
所以英国得到了再一次的大进步,一个弹丸小国,变得如此强大,不是因为独裁制度,而是因为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民主制度,英国人以自己的国家为荣,以自己的制度为荣,当危机降临的时候,能够空前团结在以国王为领袖,以议会为核心的国家政权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