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水下霸主
难能可贵的是,“金枪鱼”级的造价依然十分低廉。
只有前两批受燃料电池影响,单位排水量的造价比“黄貂鱼”级略高一些,从第三批开始就比“黄貂鱼”级低了一些。因为建造规模极为巨大,所以“金枪鱼”级的规模成本效应更加突出。
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金枪鱼”级总共建造了二百七十八艘。
可以说,如果中国坚持发展攻击核潜艇,肯定不可能在战争期间造出如此多的潜艇,也就不可能在水下战场上获得压倒性的优势。
当然,“金枪鱼”级在建造过程中也进行了改进。
最主要的改进,就是增强其持续作战能力,而采用的办法,除了增加燃料电池的配量与采用更先进的燃料电池之外,主要就是通过增大排水量,增加专用武器舱段的方式来增加武器携带量。比如从第七批次开始,“金枪鱼”级就增添了一个长约六米的武器舱,把鱼雷备量提高到了五十四条。到了第九批次,还改进了鱼雷发射装置,取消了五百三十三毫米鱼雷发射管,把六具六百五十毫米鱼雷发射管全部设置在肋部,在艇首安装了大型球形主动声纳阵列。
当然,在改进的时候,“金枪鱼”级的排水量也猛增了不少。到第七批次时,水下排水量已经达到四千三百吨,第九批次更是达到了四千四百五十吨。而随着排水量增加,潜艇的推进系统也相应做了改进。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前期建造的“金枪鱼”级根本没有办法进行改进。在战争时期,中国海军也不会花大力气改进已有的潜艇,因为这不比建造全新的潜艇省多少事。
严格说来,经过这么多改进,“金枪鱼”级已经不是一型潜艇了。
后来,很多人就把“金枪鱼”级按照武器配制分成了四个级别。
“金枪鱼”级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潜艇的面貌,只是攻击核潜艇并没因此淘汰,而是贞丰县队的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攻击核潜艇能够保留下来,得益于两项关键技术,一是可控聚变反应堆小型化,二是磁流体推进技术。
这两项技术,不但让攻击核潜艇迎来了第二春,还使攻击核潜艇拥有了不可替代性。
说得直接一点,易于建造的全电动潜艇属于“消耗品”,而性能先进、战斗力强大的攻击核潜艇是“奢侈品”。
在海军舰艇性能全面提升之后,中国海军不能没有攻击核潜艇。(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