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新德里战役
至于如何惩罚,公告中没有做出明确说明,只是提到了一点,即藏匿武器dàn • yào都将被视为抵抗行为。
显然,惩罚肯定会非常严厉。
受此影响,巴军进驻的行动也暂时搁置了起来。
按照戚凯威的安排,第二十七集团军在二十三日就派遣了两个旅北上,顶替第十三集团军控制占领区。
到二十四日凌晨,换防工作就已完成。
戚凯威下达进攻命令前,第十三集团军已经在新德里方向上部署了二十个突击集群,其中十二个突击集群各加强了一个营,总兵力接近三万,战线后方还有八个支援集群与十二支后勤保障部队。因为实战已经证明,第十三集团军拥有足够强大的作战能力,能够轻易击败任何一支印度军队,所以戚凯威没有让部队集中行动,而是继续以突击集群的方式,从多个方向上发起进攻。此外,戚凯威还为第十三集团军增派了两个陆航旅,投入了数百架倾斜旋转翼运输机。实战已经证明,在绝大部分时候,空中补给比地面补给更可靠,也更能保证进攻速度。
相对而言,最大的问题还是后勤保障。
虽然巴军已经承诺,将增派给北方战场的两个师用于后勤保障,但是戚凯威仍然不大放心,让第二十七集团军调动了一个师与一个旅,专门保护后勤运输线,并且从驻巴部队中抽调了三个工程营,加紧修复印度境内的铁路交通线。当时,中巴军队在北方战场上的后勤力量就超过了五万人。
即便如此,第十三集团军的后勤保障仍然存在很多漏洞。
比如,在全速推进的情况下,第十三集团军每天就要消耗近二十万吨燃油,而后勤保障部队只能提供不到十万吨的运输量。也就是说,即便算上囤积的燃油,也只能保证第十三集团军突进三到四天。
针对这个问题,戚凯威只能尽可能的减轻地面部队的作战压力。
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强空中打击力度。
当时,中国空军在这边投入了六百多架战术战斗机,其中八成是专门为地面部队提供近距离支援的多用途战斗机。此外,巴基斯坦空军还动用了两百多架战斗机,支援与协助中国军队。
问题是,这仍然不足以保证空中打击就能彻底打垮印度军队。
事实上,当时已经暴露出了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即中巴空军的多用途战斗机并不适合执行战场支援任务。
不管是J-22、还是刚服役的J-32,其对地支援能力都体现在纵深遮断上,即用来打击敌后目标,这两种战斗机的性能都不大适合用来执行战场支援任务,甚至很多飞行员都不愿意执行战场支援任务。
要知道,适合战场支援任务的是攻击机,而攻击机并不是多用途战斗机,有较为独特的性能特点。比如,攻击机一般在低空与超低空活动,不需要多快的飞行速度,也不需要多么先进的电子设备,其主要设计应该针对地面作战需求,比如在地面部队发出请求后,立即提供强有力的火力支援。如此一来,攻击机就应该有较为厚重装甲、至少能够抵抗高射机枪与小口径高射炮的直接攻击,此外要有较为出色的低空盘旋性能、能够尽快对目标发动第二次打击。
问题是,在A-10C退役后,世界上就没有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攻击机了。
在此之前,中国与美国空军都持同样的观点,即配备了先进武器的多用途战斗机能够顶替攻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