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收获的季节
如果不是牧浩洋劝阻,庞跃龙在二零四一年初就将拒绝为“未来地面战平台”提供配套研制经费。
当时,庞跃龙的想法是另起炉灶。
只是,真要单干的话,陆战队也没有什么好处,因为划拨给陆战队的军费根本不足以研制出一种全新的两栖战平台。
事实上,类似的事情还有不少。
比如在J-31/J-33项目中,晏鹰搏就一直坚持首先让J-33量产,而母祁铁则坚持认为应该让J-31首先量产。在海军造舰计划中,陆战队也一直要求确保两栖战舰的建造进度,不应该过分偏袒海军。连空军与陆军这两个几乎不沾边的军种,都在低空攻击机项目、战术运输机项目上吵得不可开交。
牧浩洋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不是副总参谋长,而是和事佬。
还好,早在十多年前,牧浩洋就习惯了这样的处境。
如果说二零四一年是装备项目大爆发的一年,那么二零四二年,就是各个装备项目大丰收的一年。
第一个成果就是J-31/J-33项目定型。
原本计划要到六月底才结束的验收试飞在四月初就全部完成了,沈飞的验收成绩比成飞高了十几分,而且都是在关键技术指标上的得分。牧浩洋没有立即宣布竞标结果,而是委派军方技术专家,对两家制造厂的方案进行技术审核,即确定技术成熟度,以最终确定工程制造的可行度。
两个月后,技术专家提交了评估报告。
虽然沈飞方案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在主要技术难题已经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工程可行度只略微低于成飞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