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农业工业化的小试验
而随着这些东西的运用,肥料这只要是种田便绕不开的话题,也开始被李适解决。
有了天水对沤粪积肥技术的积累,很快公厕开始在长安大街小巷出现。
没多久如果还有人随地大便,李适安排的掏粪工们,怀着老奶奶捡塑料瓶的精神,直接让这大便没了。
这样弄出来的肥料到底有多少作用李适不知道,但长安的味道至少没飘荡着屎臭味了。
某种程度来说,这应该算是最天然的肥料,也是最朴素的化学药剂了。
而李适也知道,自己培养出来的都是些硬才,不是那种钻研科技的天才。
所以在氾农道离开后,李适倒相当希望农家人才,尤其是会种田的来投靠自己。
很可惜,氾农道现在完全了无音讯,李适望眼欲穿,却也不知道应该看哪里。
不过,李适感觉自己最现代化的方式应该是实现了农业种植的集约化,甚至有着向专业化生产经营的趋势。
毕竟李适要上田换中田,中田换下田的方式把所有的土地全部整合在了一起,可不是因为李适有强迫症,不把这些田地全部放在一起自己心里就不舒服。
而是李适清楚知道,这样的集约化生产,能同时投入较多资源,资金,科技,管理和劳动力,从而让生产成本被进一步平摊,带来前所未有的高产量、高效率和高效益。
这样的劳作效率是那种普通的一家五口百亩田所非常难想象的。
比较起,国家以税收形式去捞取五口之家的税负,实际上这种集约化大集团的耕种模式更适合国家推导种植。
只不过这需要一定程度工业基础,与生产关系的基础,最起码管理的人不能是外行。
但想要找到这么多的种田硬才……省省吧。
而李适利用士兵的组织力,工匠营的机械技术,屯田营的种植积累,以及长安因为遭受了兵灾,正好有大量田地空出来的机会,直接把这种植模式一口气推进下去,这种植模式应该有十九世纪初的水准了。
其他的人如果想要抄李适的作业,肯定是会抄得玩完。
但对李适来说,只要等到这一大片粮食成功丰收,那基本上一个能吏帽子是跑不了。
这年代基本上粮食能解决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问题,剩下的问题基本上就不是交给粮食来解决,而是要交给武力来解决。
法衍看着李适离开,目光充满了尊敬之色,然后便埋头处理政务。
原本法衍以为,李适靠着战功转职成了长安的代太守,是一个完全不懂民生的家伙。
再加上李适这么年轻,反正法衍觉得自己很可能要为自己家乡多干活了。
从结果上来说,法衍的确是要多多干活,但从没想到会有这么多活啊!
李适来到这里后,虽然第一个月主要是为了春耕开始繁忙。
不过有着李适带来的先进模式,在处理好官方田地后,李适便安排屯田营带去先进的种田道具对农民们进行指导作业。
毕竟种田这种事情关乎整年收成,除非立竿见影的东西,否则其他操作如果没个参照,绝大多数人都还是会选择老老实实的按照以往的法子种田。
而李适也没强推的意思,毕竟等到以后见到了好处,平民们自然而然会去学习。
老百姓有时候出人意料的精明。
但重点是在春耕后,农民们虽然还繁忙,但也有些空闲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