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中牟县令
听霍知行如此解释,侯大勇脸色缓和了下来,道:“淤田之法,可曾有先例。”
“下官遍查史书,《史记》有载:泾水一斛,其泥数斗。且粪且溉,长我禾黍。所谓粪,即淤也。唐人曾凿六陡门,发汴水以淤下泽,民获其利甚多,这些都是有记载的。”
“好,霍明府(注:1)考虑得周全,某支持你,可先在中牟试行淤田之法,若效果好,可在郑州推行。不过,某觉得有个问题,听明府讲,淤灌一般都有在汛期或涨水期进行,但这时流量大,水势猛,如果此时河堤决口,泛滥成灾,则一发不可收拾,要慎之又慎。”
史彦超任防御使时,霍知行曾多次向他提出淤灌之策,史彦超不同意此法,令霍知行不可自作主张。当侯大勇上任之后,霍知行干脆不向侯大勇说起,准备做了再说,成功之后,想来侯大勇不会阻碍。
霍知行没有想到侯大勇马上表态支持自己,连忙上前长揖:“有了防御使支持,某定要将淤灌之事办好。防御使莫叫明府,就称某为霍郎。”
“霍郎整治淤田,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但是,此事你有两个不对,一是如此大事,不上报,擅自作主;二是难民之粮,也敢擅自克扣。看在霍郎是初犯,功过相抵,某就不作处罚了。”
“难民之粮,还是不动为好,现在九月,等到进入冬季,没有粮食,是要饿死人的。淤灌要等到明年,明年淤灌所需粮食,某可调给你一部分,所需劳力、新造淤田所需种子均可在各县调用,但是,必须要有一个详细的办法,做到事事周全。”
“防御使教训得对,克扣难民之粮,某欠考虑,明日补齐所有粮食。”
公事谈完后,侯大勇肚子饿得咕咕叫了。霍知行一拍脑门,道:“某真是糊涂,竟然让防御使饿肚子。”
郑州是商汤古地,人杰地灵,这段时间,侯大勇欣喜地发现了两位具有真才实学的部下,一位是智破命案的钱向南,一位是一心想着淤灌的霍知行,两人性格不同,钱向南练达沉稳,霍知行敢想敢干,虽有不足,但皆为可造之才,
“某今天很高兴,我俩对饮一杯,可否?”侯大勇主动提出了挑战。
第二天,霍知行领着侯大勇到西蔡河大小支流实地考察。郑州进入农耕时期已久,当时农业单产不高,人口增加后,只有靠扩大农田面积来生产更多的粮食,西蔡河沿途,树林并不茂密,大部分树木都只有腕口粗。
侯大勇到了实地,听霍知行解说淤田之法,西蔡河大小支流,水量不大,最后汇入了淮河,没有漕运压力,做好防范后,决堤的可能性也较小,如若按霍知行的计划,那么新增良田数量极其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