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一章 贪婪与权力
实际上,以李永吉如今的记忆力之强,只要他想记,只听一遍就够了,但那只是死记硬背,并不能仔细的分析,加上身边还有苏荷,所以通常他都是要把重要的通话录音听两到三遍。
这一次也不例外,虽然在之前的通话中没有明确的责罚孙旺,只是轻轻放过,但这不表明他不会重新听录音,当然,他听录音的重点已经不是孙旺的哭号跟自责了,而是孙旺在前面的汇报内容。
根据那份孙旺的汇报录音,李永吉大概听明白了,太后是在大概六七个月前才开始介入倒卖皇家旗号的,在那之前,虽然民间也有一些打着皇家旗号的伪皇商,但大都是坑蒙拐骗,并不成什么气候。
最早介入这一行的,就是一些入户南京的晋商,这些人偶然跟沈家的一个外门子弟搭上了线,然后偶然的机会,跟义王府中义王妃沈氏的贴身婢女搭上了路子,又通过这个婢女,与搬去义王府居住的太后建立了联系,并最终在短时间内搞出了倒卖皇家旗号这条路子。
具体来说,晋商那边的人出钱,通过太后的宫女缴纳一笔孝敬给太后,太后这边则负责把对方的名字收入王氏族谱,算是王家的远戚,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给他们一个皇室旗号,有了这个旗号,这个商户一家做买卖的时候,就可以在帝国境内一路通行,不需要缴纳任何的税收,享受皇商的待遇。
换言之,太后只是把这些人变成王家的远亲,这就避过了正式纳入皇亲国戚的那番麻烦,可以绕过内务府宗政处的审查,只需要在王家族谱上填上个人名就可以,算作是重新认的亲戚。
只要在王氏一族添加了人名,再向宗政处报备一下就可以了,而宗政处呢,鉴于太后的面子,加上又是王家人自己认亲,而王家本来就是个人口众多的大族,如今抖起来了,多了点来认亲的穷亲戚也不奇怪,只需要太后点头认可就行了。
相反,如果要冒充皇室本家,也就是李家的人,那就复杂多了,要追查九族,还要反复论证,反复调查,并根据亲疏远近细细筛选,太过偏远的支脉,比如在李正祥那一辈出了五服的,就不再算是本家,不计入族谱。
这么做,自然是为了保证皇室的纯粹性,最早也不是李永吉能想出来的,而是李正祥最早提出来的,目的就是避免太过欺世盗名之辈过来认亲。
要知道,李正祥当年虽然出自安徽李家,但严格说是支脉的支脉,跟正统的李家早就不搭边,而李正祥当年在家乡的时候也没少受委屈,所以后来李正祥发迹了,从来不回老家,本来就表明了态度。
后来虽然因为自己的妻家太强势,李正祥想过召集李家的人过来,但又怕喧宾夺主,搞的尾大不掉,所以最后干脆作罢。
或者说,就在那个时候,李正祥已经隐约的察觉出来,作为皇帝,皇室的家族势力太大,掌握它爱多特权,似乎并不是什么好事,而自己老婆家的人越聚越多,势力越来越大,似乎有些不妥,奈何老婆李王氏不听他的,他也就只好当没说过。
由此可以看出,有些本性,是很难轻易改变的,李正祥原本就有些惧内,或者说有些愧疚,毕竟他在外面有人了,所以劝了不听,也就不再劝了。
太后通过扩招王家远亲的方式,避开了皇室族谱的审查,而因为一些历史原因,王家跟李家并没有严密的分割,也就是说,太后一族的王家也可以打皇家的旗号,并不仅仅限于徽州李氏一族。
太后一插手,性质就变了,这皇室旗号卖的如火如荼,几乎是来者不拒,也就是因为入场费,或者说孝敬的标准太高,起步就要十万华元,一般人根本交不起,所以能买这个的,都是大商户。
另外,这皇家旗号也不是你花了十万雪花银就行了的,那只是买个注册,不对,是入名费,也就是同意你家出的某人变成王家的远亲,之后呢,你每年还要定期上缴五万华元给太后,只要交不出,或者交钱不及时,随时可以取消你的皇亲名号,夺回你的皇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