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三章 计划赶不上变化
李永吉放飞的这个侦查气球,已经不是当初在中国实用的原始民用版了,而是张信达后来找人特别制作的军用版,用的都是南非的军工技术,质量那是相当的过硬。
最关键的一点,这个侦查气球的内部加了合金骨架,从原来的软体式气球,变成了硬体气球,抗风能力更强,浮空期间自然也就更稳定。
除了增加合金骨架,加强稳定性外,气球的侦测设备也换了军品,导致侦查距离跟清晰度大大加强,光学侦测距离,已经从原来的八倍,变成了32倍,再加上强大的数码变焦,还有动态稳定装置,红外探测装备,激光测距仪等,让这一具侦查气球比原来的气球有了本质上的飞跃,哪怕气球在空中摇摆,也不会影响气球自带探测仪器的稳定性。
通过线导气球的侦查,李永吉很快从屏幕中发现,对面最快接近自己营地的敌人虽然多,但都是轻骑兵,总数也就在三千人左右,但彼此之间的空隙相当大,散布范围很广,且没带什么火炮,应该只是过来侦查而已。
当然,三千骑兵也不是个小数目了,按照这个时代的标准,三千骑兵如果瞅准了空隙,擅自发动突袭也是有可能的,不过对方这么做,恐怕突袭的可能性很小,应该就只是过来侦查,至于为什么这么多骑兵过来侦查,有可能是为了小心。
但是,既然大范围的侦查骑兵已经出现,那么大部队进攻恐怕也不远了。
这也是这个时代的特色,因为步枪跟火炮的进步,虽然还没出现机枪,但骑兵的地位已经降落到了次要地位,所以骑兵一般只是担负侦查跟追击的职责,少有一开始就拿骑兵冲击敌营的。
那么,一旦敌人的骑兵在自己的队伍跟前以大规模的散兵线模式出现,那也就意味着敌人在快速侦查地形,好为自己的进攻收集足够的信息。
换言之,这种三千骑兵以上的侦查,基本就意味着对方的进攻迫在眉睫,自己必须尽快展开防御。
当然,这也意味着,对方根本不屑偷袭,就是摆明了告诉你,老子要打你了,你早点做好准备,免得说我打你个措手不及。
这种彪悍的气息,倒是相当符合谢尔曼的作风。
至于对方的骑兵竟敢跑到自己阵地前公里范围内侦查,这自然是有恃无恐,因为这时期的陆战火炮的攻击距离,都是一千米以内,这还是没准头的乱打,要是有效射击,那就要到五百米以内。
发现骑兵后,李永吉又让气球升高了一点,到了距离地面60米高度后,再次展开了侦查。
这一次,李永吉发现在这三千骑兵后面大概公里处,正有大量步兵方队徒步而来,这些部队的前后左右都是一个个的方形阵,摆明了是呈现攻击阵型在前进。
按说这么多人走来,光扬尘就会让人发觉不对了,只不过由于附近的地面上有大量的杂草跟灌木丛,加上可能附近这几天刚下过雨,地面比较湿润,大部队行进的时候没有扬起大量尘土,而且地面发软,也不易传声,这才导致自己人没有提早发觉不对。
公里,对32倍光学变焦,加32倍数码变焦的侦查气球来说,那就跟近在眼前也没什么区别了,只是这么一看,李永吉就断定,看这个规模,起码也得有三万人,再比对之前的情报,对方这是倾巢而出了。
“有点意思。”看到这里后,李永吉嘴角弯了一下,“我还没去找你,你自己到是先来找我了,的确是勇气可嘉啊,就是有点蠢。”
李永吉说对方蠢,可不是乱说的,因为对方的这种主动进攻是相当不明智的。毕竟就算他们不知道李永吉部队的先进性,有那么多现代武器,可李永吉的部队登陆后都是临河扎营的,那些舰队的战舰可就在一边的密西西比河上呆着呢,他们来进攻,可不正好让自己的战舰发挥火力优势,用舰炮对他们洗地么?
所以说,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带兵离开沿河地带,避开自己的舰炮射程范围内,然后再与自己对峙,而不是像这样,主动进攻有战舰护卫的登陆部队。
不过转念一想,对方恐怕也不太清楚河道堵塞的事情,不清楚战舰还在这里,而且就算知道自己的战舰在这里,恐怕他们也会赶过来,毕竟按照正常思维,自己的部队刚刚登陆,各方面都不稳,还处在一种混乱状态,此时及时赶过来进攻,正好打自己一个措手不及。就好比自己,现在其实不就是一个措手不及的状态么?
只不过,那个谢尔曼是按照这个时代的一般军队来思考的,因为在这个时代的军队,登陆过程是相当复杂的。
通常来说,在这个时代的登陆战中,刚登陆的时候因为有战舰掩护,而且打头的部队都是主力战兵,登陆部队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可一旦登陆时间超过一天,后续的非主力部队也登陆上岸,尤其是各种军用补给品也拉上岸之后,登陆部队就必然会出现一个短暂的混乱期,这时候再进攻,就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