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买奴记(3)
因此,李永吉之前想的奴婢更好管理一说,根本站不住脚,那只不过是他自己的一厢情愿。至于别人的赞同,比如那个齐掌柜,则要么也是不懂兵制,还是以过去清军的经验判断,要么就是故意当不知道,要在一边看笑话。
说白了,还是李永吉在现代社会呆习惯了,总是习惯讲法律,习惯遵守法律,却没想到在清朝,法律根本就不健全,而且是有权有势的人说了算,是不是奴婢,有没有卖身契,并不是约束人的主要条件,自身的势力才是。看看后世的朝鲜,说是民*主的社会主义,但跟封建王朝有啥区别么?
换言之,李永吉先前花的那六百多两银子,如果是招普通人,不是买奴婢,那人数会更多,素质更优秀,价格更合算,过程也更简单,且不必经过官府以及龙游帮等组织的中间抽成,在使用上,比奴婢也更好用。
招募自由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但花钱少招人多,而且因为表面上没有主奴身份,少了一层歧视,还能招到更多有用的人才,比如可以招纳更多有文化的,读过书的人。如果只是花钱招募,而不是买奴婢的方式,那这些高素质成年人的抵触心就会少很多,不至于像今天这样来的这么少。
在李永吉的印象中,清朝虽然普遍文盲较多,但那是一个比例,是以全国五亿人的总体比例来算的。实际上,清朝读过书的人在绝对数目上是不少的,而且相对比较集中,比如苏沪杭等经济发达地区,读书人以及认字的人就十分的多。这样看来,只要自己花点心思,提高点待遇,招举人老爷不敢说,但招一些粗识文字的年轻人当兵还是应该能成的。
当然了,招募只能招到成年人,对那些孩童,目前还是得靠买人的途径,毕竟孩童大都没有自主能力,多是像今天这样被父母家人卖掉换钱的。你也只有通过买奴婢的方式,才能通过正规途径获得这些孩子的所有权。否则的话,如果你是去招募孩子,就算孩子自己同意跟你走也没用,父母没同意的话,那这种行为其实就是人拐子了,是犯法的。
以目前看来,今后以成年自由人当团练乡勇的主力是必然的,也是成本决定的,但从未来可塑性的考虑,他觉得还是得买一批十三四岁的孩子过来,提早进行李永吉式的洗脑教育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