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
眼中……
眼中琼瑶
琼瑶这个人写的歌词还可以,但她所犯的错就是把写小说也当成是写歌。就让人受不了。琼瑶的前期作品很有纯情女生的味道。像《窗外人》属于众多小说中师生恋的代表作。这跟她的个人经历有关。
琼瑶是个女子,感情细腻一点应该很正常,但感情仿佛拉面,比平常的细一点会很受大众欢迎,但拉到像头发丝一样、够大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吃起来就接受不了。
琼瑶的小说《还珠格格》,你们用炮逼着我,我也不会明白那里面有什么好笑的,搞笑如此生硬,对白如此滥情,中国小说里难有一本出其右。然而收视率如此之高,也正说明观众的俗。俗有两种境界,种是周星驰式的,属于俗出了水平;一种就是琼瑶式的,连俗都俗不出水平。而《还珠格格》的续集虽然评论还不及第一部,但我们仍不能称之为狗尾续貂,只能算是狗尾巴后又长了一条狗尾巴。
有个朋友劝我别说琼瑶的坏话,因为琼瑶读者甚众,怕犯了众怒书卖不出去。其实,这是我最希望的。我的书到琼瑶迷或是还珠迷手里,我会替我的书掉鸡皮疙瘩。
眼中周国平顺带祝勇
在祝勇的《改写记忆》里说到,照理哲学著作应该不会畅销的,但周国平的却很畅销。这里显然是祝勇脑筋像火车,自己转不过弯来。谁说周国平的东西是哲学著作了?难道就是因为周国平的东西有道理,就不能当文学作品来看了?难道文学作品就没有道理了?那么祝勇先生写的是文学批评还是哲学批评?文学批评不是文学作品?那么祝勇自己的东西就是没有道理了。
人生最尴尬的事情就是自己揍自己一拳。
眼中“金王论战”
所谓的“金王论战”是1999年文坛里最无聊的事情,外人一听“金王论战”,以为是王朔金庸你一篇我一篇十分热闹似的。但事实却是,王朔金庸的确你一篇我一篇加起来两篇,远没有当年鲁迅梁实秋论战精彩。
“金王论战”外面听起来挺热闹,其实在论些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就是王朔炒自己一下,其实金庸也被骂得“八风乱动”,一副皈依我佛的样子,以示胸襟宽广,与世无争。
不过依我看,这更像是一些编辑、记者共谋的。王朔本来一篇文章,算不上是论战。为了炒作方便,就让金庸也写一篇,这样一去一回才能言归正传。比如一个人把另一个人往死里打,另一个人没还手,自然不能称打架,可看性也少了许多。
这个推论的证据是,王朔的《无知者无畏》里也收了《我看老舍》,可惜老舍死了,天堂地址不详,约不到老舍的稿,这回老舍是真的“八风不动”了,所以外边关于这篇文章连一点风声都没有,更没闹出什么“老王论战”来。
不过王朔是值得表扬的,看谁不顺眼就批评谁。这年头,文学批评都写得像学生的品德评语。像去年我的思想品德是“需努力”,乍一看挺像那么回事,好像离“优”只差一步了,天知道“需努力”就是“不及格”的意思。文学批评又不是文学恋爱,话说得这么暧昧干什么,况且这又不是关于《中庸》这部书的学习成果交流会,批评了和没批评一个样。所谓文学批评,就是要摆上来就批,然后再评,要不怎么不叫文学评批?
眼中江浩
今天收到一封信,说我的笔风和江浩的相似,我吓了一跳。第一次读江(手机小说网wa,dawenxue,)浩的文章是在1999年的《萌芽》上。他的《与盗猎者同行》的最后一篇,里面有许多段生硬的回忆。但总体而言,他的文笔在众多作家中还算是颇有可读性的,包括他新出版的〈xī • zàng,世纪末的探望》,有着大多数游记里所缺乏的幽默。
然而,江浩的东西回忆太多。回忆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东西,但是江浩的回忆与苏童的回忆不同。苏童是对他生活的回忆,而江浩则是对他往日荣誉的回忆。初看觉得有点了不起,写出过这么多人家听都没有听说过的电影,但看多了就腻了。江浩在《与盗猎者同行》第十三章里,写到了他已经怎样淡泊名利,包括什么什么报纸上转载了什么“至今有不法书商盗版王蒙、贾平凹、江浩的书”,他已经不为所动,摆出一副和尚样。其实,真正看破红尘的人是不会说自己已经看破红尘了,只有那些看了个半破的人才会摆出一副把红尘踩在脚下的神气样。江浩的失败之处在于虽然声称已经宠辱不惊、超逸绝尘,但连个脚踩红尘的样子都摆不像,让人一眼就看出破绽。
眼中孔庆东
最初是在《青年文摘》上看见孔庆东的《47楼207》。一看,心里就大叫一声完了,因为当时我正在应《少女》的郁雨君之约写一篇《那些事那些人》,写了一半,文笔风格均和《47楼207〉重复。被这小手捷足先登了,我的东西再出来就没有多少意义。这一度使我的《那》文辍笔半年。
后来在钟书书店订到这套草原部落丛书的〈47楼207》,看完之后才明白原来孔庆东也就是这么回事。有人说孔庆东是北大继钱钟书以后真正的幽默,那太抬举他了,他的幽默远不及钱钟书的深刻,只属于浮在面上谁都一目了然的,而钱钟书的幽默是深在水里非要把头扎进去才会看得明白的。
在孔庆东的书里,值得一读的文章有《47楼207》、《北大情事》、《遥远的高三·八》、〈闲话启明星》等为数不多的一些,搞笑比较到位。而至于他的学术,显然比搞笑逊了点。至少我的观点是孔庆东不适合去作什么文学评论,因为他的爱憎意识太强,有点看人不看文的味道,好的永远都好,坏的永远都环。这不是玩圣斗士星矢,这么好坏分明。一个好作家也会写出坏作品,反之一样。就像我在贬低琼瑶时也肯定了她的《窗外》,而孔庆东对金庸的崇拜之至到了盲目的程度。
眼中刘墉
如果说莫小米的文章是小女人文章,那么刘墉的大部分文章是小男人文章。这类文章就等于写一篇散文然后再把里面包含的意思归纳出来写在屁股后面,婆婆妈妈拖拖沓沓。
我看过刘墉的一些文章,书名就起得一副婆婆妈妈的样子,然后里面的文章大多是婆婆妈妈的文笔,一些文章明明可以收尾了,还要拼命凑些字数,简直要用婆婆妈妈奶奶来形容。最近的新书《抓住心灵的震颤》在《少女》上大做广告,区区两三百字,用做作的文笔推荐一本做作的书。刘墉被一些涉世未深的少男少女奉若神明,其实刘墉这些所谓感受生活的小文章浅薄得很。
我曾经觉得莫小米的文章富含哲理,也模仿过几篇,写到第五篇时幡然醒悟,里面所谓的哲理其实不用说谁都明白,说了反而谁都不明白。以我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一个作者这类诸如“生命感悟”的文章如果一年出一篇,那篇绝对必然肯定是好作品,但如果隔三岔五有什么感悟出来——吃个饭噎住了感受出一个生命哲理,放个屁出声了又感受出一个生命哲理,那么那个作家就毁了。
告诉你他们这些感悟文章怎么写,先确定一个大道理,像什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只要功夫深,铁林磨成针”,然后再套个什么“我的朋友点点点点点点”的故事上去,看看字数差不多了就收尾。谁都会玩。
眼中村上春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