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金庸作品集(简体新版) > 第1197章 天龙(185)

第1197章 天龙(185)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佛教认为,人生痛苦烦恼,不能解脱,主要根源在于“三毒”(TriniAkusalamulani),也可译作“三不善”,即“贪”(Ragah)、“嗔”(Dosah)、“痴”(Mohah)。“贪”是欲望、贪得、各种物质或精神上的欲求、爱念、对名利权力的追求等等;“嗔”是仇恨心、憎怨心,企望打击、损害、伤害、杀伤别人的心理,讨厌别人,妒忌,幸灾乐祸等等;“痴”是不了解、认识错误、妄想、幻觉、谬见,是“白痴”之“痴”而非“痴情”、“痴心”之痴。佛家有时称“非佛教徒”为“无知凡夫”,是出于一种慈悲心,认为他们不是应当敌视的“异教徒”,而只是未闻佛法、不了解觉者真理、未懂得真正道理之人,亦即“痴”。中国学者常出于对中文“痴”的理解,以为三毒之“痴”是指痴心、迷恋,其实是因中文之“痴”字而生误会。在佛教中,迷恋、执着、念念不忘、难以自解,有如段誉之对王语嫣,在“三毒”中属于“贪”而不算“痴”。但人有“痴心”、“情痴”,也即因“认识错误”、“不知真理”所致,所以两者分别不大。中文中之“贪”,恒指非分之得而言;佛学中之“贪”,则包括合理的获得在内,如考试合格、营业赚钱等等,相当于“获得的欲求”。

佛教徒认为三毒中“痴”最难消除,因心中若无“痴”,即可有“正见”、“正思惟”,对于“实相”有真正认识,能脱却钝根、中根而进入利根,能生“三善思”(出离、无恚、无害),由此而能生慧,能去贪、去嗔。佛家之“痴”,佛经英文译本中作delusion,ignorance,falsethinking,withouttherightunderstanding,withouttherightthoughts。去“嗔”不难,去“贪”甚难,若能去“痴”,即大彻大悟,真见佛道矣。所以“不闻佛法”是人生“八难”之一,类似于生而聋、哑、盲。

第三十八回

胡涂醉情长计短

虚竹眼望深谷,也是束手无策,见到众女焦急的模样,心想:“她们都叫我主人,遇上了真正难题,我这主人却一筹莫展,那成什么话?经中言道:‘或有来求手足耳鼻、头目肉血、骨髓身分,菩萨摩诃萨见来求者,悉能一切欢喜施与。’菩萨六度,第一便是布施,我又怕什么了?”于是脱下符敏仪所缝的那件袍子,说道:“石嫂,请借兵刃一用。”石嫂道:“是!”倒转柳叶刀,躬身将刀柄递过。

虚竹接刀在手,北冥真气运到了刃锋之上,手腕微抖,唰的一声轻响,已将扣在峭壁石洞中的半截铁链斩下。柳叶刀又薄又细,只不过锋利而已,也非什么宝刀,但经他真气贯注,切铁链如斩竹木。这段铁链留在此岸的约有二丈二三尺,虚竹抓住铁链,将刀还了石嫂,提气力跃,便向对岸纵了过去。

群女齐声惊呼。余婆婆、石嫂、符敏仪等都叫:“主人,不可冒险!”

一片呼叫声中,虚竹已身凌峡谷,他体内真气滚转,轻飘飘的向前飞行,突然间真气微浊,身子下跌,当即挥出铁链,卷住了对岸垂下的断炼。便这么一借力,身子沉而复起,落到了对岸。他转过身来,朗声道:“大家且歇一歇,我去设法救人。”

余婆等又惊又佩,尽皆感激,齐道:“主人小心!”

虚竹向传来惨呼声的山后奔去,走过一条石弄堂也似的窄道,见两女尸横在地,身首分离,鲜血兀自从颈口冒出。虚竹合什说道:“我佛慈悲,罪过,罪过!”对着两具尸体匆匆忙忙的念了一遍“往生咒”,顺着小径向峰顶快步而行,越走越高,身周白雾越浓,不到一个时辰,便已到了缥缈峰绝顶,云雾之中,放眼皆是松树,却听不到一点人声,心下沉吟:“难道钧天部诸女都给杀光了?当真作孽。”摘了几枚松球,放在怀里,心道:“松球会掷死人,我出手千万要轻,只可将敌人吓走,不可shā • rén。”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