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节
是岛津家的水师虽然还比不上王直,在日本却绝对是无敌,走海路来萨摩无疑是找死!但要走陆路,从大和、奈良一带出发,经过狭长的山道、小路,抵达周防、长门然后再渡海进入九州——这段路程对日本当下的运输技术来说太长太艰难了!中间会出什么意外谁也说不准。
而更麻烦的是组织的问题。破山如今占据了萨摩、大隅、日向、肥后、丰后五国之地,又控制了琉球列岛的部分岛屿,截取了对明贸易里日本方面所获得的绝大部分利润,以此募兵、练兵、购买火器,打造战船,无论综合国力还是军力,都已不是任何一家大名所能独力讨平的了。可要联合征讨嘛,却又要由谁挂帅呢?东海的今川家?山口的大内家?出云的尼子家?尾张的织田家?京都的细川家?安艺的毛利家?都不可能啊!这些家族有的方兴未艾,有的盛极已衰,并无一个足以服众而领导群雄!那要推天皇作主吗?天皇早成了摆设。要推征夷大将军做主吗?将军也早就成了傀儡。
所以,本州岛上的大名吵归吵,吵完之后谁也没动手,谁也没把握,反倒是一边明着骂,一边暗地里和破山做起了生意。
“一群鼠目寸光之辈!”大商家今井宗久对另外一个大商家、同时也是茶人的千宗易说:“当初六国之对强秦,不就是这幅模样么!虽然关东之地,五倍于秦,关东之众,十倍于秦,可到头来还不都被秦国逐步蚕食!今日本州之诸侯,也是如此!”
千宗易深以为然。
而像他们这样的远见卓识者,在日本并非只有一二人。不过在君臣之道败坏的日本战国时期,这些人的大部分并没有选择站在破山的对立面,而是选择了顺应他们心目中的时势。
自古日本之开国君王多从西方渡海而来,并向东逐步征服原有土著,至少在这个时代,日本的知识界都还以接受从大唐传来的知识、理念为荣,高级知识分子更是无不精通汉文——不会写汉字是无法成为高僧和学者的,因此这些人认为,学习唐言本来就是一种荣耀。
而那些已经进入九州,又从考试中获得官位爵禄的人则更是尽心戮力地维护着这个崭新的体制——他们是在这个地方才有机会摆脱农夫、浪人的地位,若是仍然安守于层级贵族的统治之下是很难有出头之日的!而一些还没通过考试的人也咬着木塞子努力练习着。
胜久已经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他会写汉字,但不大会说唐言,勉强说几句嘛,那一口古怪的腔调又常常惹来旁人的耻笑。因为这个原因,在“岛津家”的领地上,反而是他这个大名成了唯一痛恨唐言的人。
胜久也不能参加新式科举——他已经是“最高领袖”了,怎么参加科举?所以破山的种种政策,唯一没有收益的人就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