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沪上繁花
“诶,达者为师。我们从事文艺工作就不能有那些陈旧的思想,什么论资排辈,那都是庸人宣传的东西。在我这个行当里,最看重的是天赋,其次才是努力。何老师您的才华当得起这样的称谓。”
何平两辈子加到一起遇到过不少沪上人,但说话这么好听的,毕利奎老师还是头一个。
没错,毕主任现在是毕老师了,君子必须以德报德。
沪上的公交车和平县的没什么区别,要说有区别,那就是车上人除了毕利奎,其他人的话何平一个字都听不懂。
沪上人对本地方言的执念就跟广东人差不多,更多的是一种身份认同,区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身份上的认同。
后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词,叫做“新沪上人”。什么意思呢,有新自然就有老,这中间就存在着隔阂和某些隐性的歧视,何平可从来没听到过新西安人、新杭州人。
何平对这个时候的沪上是抱有很大的好奇的,影视和文学作品里的沪上的形象实在是太过深刻,以至于何平对于现实中的沪上反而没什么深刻的印象了,尽管他后世也曾几次到过沪上。
说起沪上,他印象最深的应该还是曾经看过的金宇澄的作品。《繁花》本是金宇澄想在网上写一些无名无姓者的市井事迹,没想到最终的成品会是一部充满了城市文化和地域特色的作品。
这部何平在后世阅读过的最后一部关于沪上的小说也成就了何平心中对于沪上最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