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回到明朝做千户 > 第410节

第410节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因为这些地方难搞农事,在这些地方的驻军后勤补给总是朝廷的一个巨大压力,老见投入,不见收支,最后只好无奈放弃。就算有些中原王朝坚持在当地驻军,也只是看中其军事意义罢了。

几千年来都是这样,现在突然反过来,塞外之地开始向中原内地输送粮食,让第一次听闻的人有天地颠倒的感觉。

如果塞外向中原输送牛羊马匹或许众人还不会奇怪,事实上,这些年中,由于汉蒙双方互市,加上汉人蜂拥到塞外经营草场畜牧,这些年中,从塞外到山西镇的许多地方,己经形成了诸如许多:牛道,羊道,马道的专门道路。每年中,都向山西镇提供了大批的牛羊马匹等。

现在塞外却是开始向内地输送粮食,就由不得众人不大惊小怪了,也引起了各界好一番议论,当时《五寨堡新闻报》也专门开辟专栏介绍了此事,消息传到京师,又是引起一番大惊小怪,成为当时茶楼酒肆的好长时间的热门话题。

不过大惊小怪久了,众人慢慢也就习以为常了,只是很多人也改变了以往的印象,对前往塞外的心更热切罢了。

毕竟大明内地土地宝贵,而且人口越来越多,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而往塞外那边,随便一个男丁,便可以分到很多的土地。以往众人还认为那些苦寒之地,分来的土地无足轻重,只是抱着不要白不要的想法罢了。

眼下却发现这些土地足以养活自己及家人,还有余力向大明内地输送粮食,在塞外屯田,前景光明,就由不得各人想法改变了。

……

今年塞外各屯田农场,在秋收后,又有大批的粮食经由商队粮队往大明内地而来。或往延绥镇,或往大同镇,或往山西镇。

眼下从塞外往山西镇而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陆路,一种是走水路。

显而易见的,走陆路,路上耗费极大,因此走黄河水路,便成了许多商人粮队的首选。

应运而生,偏关附近靠近黄河边的关河口村便一下子热闹起来,往常荒凉的小村庄大兴土木,己有新兴商业城镇的味道。

本来黄河这条线,能作为优良渡口的地方不多,而关河口这个地方,是偏关境内关河流入黄河的汇合处,形成一个冲积小平川,地形开阔,而且河道深,可自然靠岸,又靠村落近,又距离偏关城近。到了偏关,那里有良好的水泥路通往五寨堡等地,作为渡口码头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不论是从内地北到塞外,宁夏等地的商船,还是塞外到山西镇内地的商船,都必须经过这里。加上关河口渡优良的地理位置,一时之间,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一个水运商埠码头。

每天商船云集,从码头出发时,船汉们摇着桨一字排开,浩浩荡荡地在黄河水上行使,船只的数量数不胜数,景色非常壮观!那种繁荣热闹的景象,令整个偏关城的人,乃至整个黄河沿线的人都是羡慕非常,各地的女人们也都以能嫁入关河口村为荣。

经过几年的经营,关河口渡己经形成了几条主要的水运路线,最远达到宁夏、甘肃一带,不过最常见的,是北上时,运送一些内地的布匹杂货,还有一些五寨堡的产品等,到黄河两岸一带的农场村落中贩卖。

然后从这些地方装运粮食顺流回来,或到关河口渡停下,在码头停泊、卸货后,将运来的粮食堆积于河岸的粮仓中,再由外地的商人雇劳力赶着驴、骡等将粮食驮运到偏关,再行销到外地去。

或是从塞外出发到关河口渡后并不卸货,而是一直顺流而下到河曲、保德、等地卸货,有时还南下到禹门口、河津一带,甚至最远到临县的碛口,将货物在这里卸下,行销到全省去,以弥补山西粮食不足的情况,同时他们自己也大大赚上一笔。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