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节
李巡按的脚步顿了顿,跟着又不停步地去了。只有他的三个随员大怒,要转身责骂黄来福,不过见大人去了,并没有什么表示,他们也忙跟去了。
余下杨巡抚与刘兵备互视一眼。
……
跟下来几天,李巡按在宁武关的巡按治所听理词讼,照刷文卷,不知道在忙些什么。
这巡按治所是大明各府州县,为巡按御史专门建造的固定处理公务及留住的公署,闲杂人等不得靠近。就是杨巡抚及黄来福等人,没有李巡按的允许,也不得擅自入内。御史巡历山西后,当地官府也不得另作它用,而应该留于下一任巡按所用。
根据黄来福的消息,这李巡按每天就是在治所内调阅案卷,传问官吏,每天还在复核各样的诉讼案件,到街头城外去考察政教民情,查勘农田水利等,倒是非常勤勉。为官处事也是非常的俭朴,每天吃的都是面条青菜,几天才买一次肉。不过这样的人也是很可怕的,思想顽固,只想博取清名,不切实际,与黄来福不是一条道上的人。
李巡按的事黄来福理会不了这么多,也不怎么放在心上,这些天江大忠传来消息,说是五寨堡一些人蠢蠢欲动,对黄来福的牢骚更重,这个问题是大事,当下黄来福借巡视军务之名,回到了五寨堡。
万历二十三年四月二十日。
从万历十七年黄来福到五寨堡后,经过六年的发展,五寨堡的变化是非常大的,城外庄田一眼望不到边,作坊密集,城内商铺云集,街上来往的都是衣饰整洁的军民,充满了生机勃勃。几年中,五寨堡从一个小堡千户所,变成现在五寨卫,一个繁华大城。
不说在五寨堡及宁武关,老营堡各地,有五寨堡军户户籍的几千军队们,有他们的军户家属。光光是在五寨堡的三十个田庄中,就有壮丁近万人,这些人,都有五寨堡的军户户籍,连上他们的家属,就有数万人。还有许多到五寨堡来经营务工的商贾工人们,让五寨堡街上人流繁盛。与几年前相比,这种改变只能用惊人来形容。
军队与庄丁们,是对黄来福最忠诚的群体,还有一些作坊的工人们,一些受益于五寨堡发展的人们,也是与黄来福站在同一条线上。
但也有一部分外地来的大人们,虽是同样享受着五寨堡的发展,却是越来越对黄来福不满。
傍晚,在五寨堡大东街附近的一家酒楼内,一些文人打扮的人却在高谈阔论着,看他们的样子,就知道这些人是五寨堡书院的先生。五寨堡大学堂开设后,几年后改名为五寨堡书院,黄来福认为这样名字较大气,而且也比较附合当时大明的习俗。
看到这些人,当地的食客们都投来了尊敬的目光,一是当时的大明,读书人还是比较受各样人等尊敬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中嘛。二是在五寨堡书院中,先生们的待遇也确实好,就是普通的教员们,也有每月二两银子的月俸,更不要说那些地位高些的教授了。这让五寨堡许多士兵及屯丁们羡慕。不过大家都认为这样的待遇是恰当的,毕竟他们是读书人嘛,待遇高点是可以理解的。
五寨堡书院现在有学生二千多员,分低,中,高年纪,有几十个班级。有教员教授五十余人,还有众多的司吏、斋夫、膳夫等人。这种规模,在大明朝算是庞大了。不说五寨堡各地的孩童们都进五寨堡书院入学,就是附近一些州县的学生们,也是纷纷前来就学。
此时,这些文人们在高谈阔论,他们大多是五寨书院的教员,他们这些教员,除了一些是五寨堡当地的落魄文人与帐房外,还有一些就是各地卫学州学中跳槽过来的教谕,教授,贪图的就是五寨书院待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