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节
异族的佛教,实属不得已才创立此说,但事实证明非常有效,此后佛教得以在民间迅速的传播开来。所谓老子西出阳关,经西域到达天竺化身为佛来教化胡人,实在是查无实据,尽管老子后来下落不知所踪,但也无法确认他本人就是释迦牟尼佛。”
“此话还颇有些道理。”有人赞许道。
这时候,人们的话题又转向了老子的最后下落上了。
“《史记》中记载函谷关令尹喜求老子著书,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经》后出关西行,不知所踪。有人推测是去了西域,也有人说他隐居起来了,若是能够弄清楚他骑着青牛究竟去哪儿了,‘化胡’一说才能有最终的定论。”那位黑髯老隐士继续说道。
人们随后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当然是去灵界了。”人群里有人说道,声音虽不大但所有人都为之一震,目光望去只见一年轻人离去的背影。
莫残当时脱口而出,随后自觉不妥便转身走开,与小山鬼一道沿着山路攀登而去。
“小兄弟请留步。”身后有人追了上来。
莫残回头一看,原来是那位黑髯老隐士。
老隐士走上前来打量了一下莫残,问道:“小兄弟年岁不大,但语出惊人,老夫想再问一句,你说老子去了灵界可有什么凭据?”
“老子是两千多年以前的人了,那时候尘世灵气远比现在充足,史书记载他活了两百多岁,有这么长的时间若是还去不了灵界,那岂非枉叫道家始祖了么?连始祖都飞升不了,后世道家还修道做什么?”莫残回答说。
“哈哈,”黑髯老隐士闻言呵呵笑了起来,“小兄弟思维独特,有意思,老夫黑髯翁甄无名,交个朋友如何?”
“我叫莫残,是来终南山寻友的。”
“终南山方圆数百里,隐士不下万人,但真正的修行人并不多,老夫山中隐居数十年,但凡有点道行的都略知一二,不知要寻的是哪一位?”
“是刚刚才来到终南山不久的,可能甄先生不会认得。”
“嗯,此地光隐秘的山谷就有百余条之多,找人如同大海捞针一般,不如先去寒舍逗留,待老夫想想办法帮你寻人如何?”
莫残想想也有道理,否则自己没目标的山里乱转,找到的希望十分渺茫。
“也好,打扰甄先生了。”
两人跟随着黑髯翁一道往山中而去。
第一百五十二章终南山隐士
静谧的山谷,一条碎石小道蜿蜒入内,阳坡的路旁已有野花早发,嫩黄的蒲公英,白色的荠菜花一簇簇的,初春时节,乡土气息令人痴醉。
三间简陋的茅屋,檐下挂着玉米与干菜,一条清澈的小溪在屋前流过,青石板横于其上。旁边有一小块菜圃,绿油油的菠菜、青葱和小白菜,隐居的生活看似惬意恬适。
入得屋内,堂前贴着一幅草书,为唐代诗人杜荀鹤的《题江寺禅和》:“江寺禅僧似悟禅,坏衣芒履住茅轩。懒求施主修真像,翻说经文是妄言。出浦钓船惊宿雁,伐岩樵斧迸寒猿。行人莫问师宗旨,眼不浮华耳不喧。”
“莫老弟,老夫在这茅屋中隐居近四十年,悠闲自得,不拘礼数,你俩也请随意好了。”甄无名说道。
听到这话,小山鬼马上摘下了面罩,冷不丁吓了甄无名一跳,但随即呵呵笑道:“这位兄弟生得好威猛啊。”
“是吗?”小山鬼闻言认为是在夸它,于是高兴的自报家门说,“我叫洞洞。”
甄无名捋髯含笑说道:“莫老弟非但见识不凡,连同行之伴儿都不寻常,老夫今日眼界大开。”
“甄先生,终南山中这么多隐士从何而来?”莫残不解的问道。
甄无名颇不以为然:“终南山的隐士不下万人,但真隐者寥寥可数,大都是沽名钓誉的假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