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9节
思。不过更准确点说是辟疆你的主意。”黄宗羲颇具深意地一笑道。
“学生的主意?大人的意思是……”冒辟疆觉得自己又开始犯迷糊起来。
眼见冒辟疆一头雾水的模样,黄宗羲不由哈哈一笑,取出了一份文书递给他道:“这是我拟订的新内阁名单。复兴党方面已经率先通过了这些名额。接下来只要在国会上过个场就行了。”
“内务尚书……内务尚书冒辟疆!”手持文书的冒辟疆以难以掩盖的激动的口吻念出了自己的名字。虽然他早就料到自己这次能入内阁,却不想竟然会是内务尚书之职。惊愕与兴奋之余,冒辟疆甚至都有些不知所措起来。
“冒大人不必如此惊讶。这上面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可没办点的虚假啊。”黄宗羲悠然一笑调侃道。事实上,若以光是以能力而论的话,冒辟疆就任尚书一职多少有些差强人意。但他为人谦逊圆润,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再加上其妻董氏“内相”的身份。也就使得冒辟疆成了内务尚书的不二人选。
好不容易从巨大的兴奋中恢复过来的冒辟疆当然明白,这一切都是由黄宗羲一手安排的。也正是从这时起,他成了与黄宗羲同坐一条船的人。因此冒辟疆很快就想明白了自己的立场。却见他恭敬地向黄宗羲一叩首道:“学生谢大人厚爱。”
“哪儿里的话。辟疆,这一切可都是凭你自己的实力所得。若是你没这个实力的话,众人也不会同意你出任此职。”黄宗羲不以为意地摆了摆手。虽说冒辟疆身处的是东林党的阵营。不过就私人关系来说其与复兴党的不少成员也是颇为密切的。
“大人,过奖了。辟疆才疏学浅日后还需大人您多多指教才是。”冒辟疆说了几句客套话后,很快就将话题引了回来道:“其实这编修世界史的想法既然是大人您想出来的,依学生看还由大人您来主持的比较妥当。”
“辟疆,你就别在推辞了。正所谓各嗣其职,编写史书等工作本就是在内务部与文教部的管辖范围内。当然得由辟疆你来主持。至于我嘛,在接任财政尚书之职后,自然是要将精力放在朝廷的财政上。”黄宗羲以轻松的口吻说道。虽然没有法律条款之类的规定,但中华朝还是逐渐形成了以财政尚书统领内阁的传统。这一来是因为军部三尚书之职在律法上本就不得出任首相之职。大大缩小了内阁首相的挑选范围。从另一方面来说财政部执掌着国家的税收与财政拨款,因此在外界又有小内阁之称。因此这次陈邦彦在卸任财政尚书一职后,黄宗羲立刻便顺其自然地顶了上去。
此刻眼见黄宗羲俨然是将修史之事托付给了自己,冒辟疆当然是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却见他当下一个抱拳保证道:“大人放心,学生一定妥善办好此事决不辜负大人您的期望。”
“恩,这事既然由辟疆你应下了。那我就放心了。”黄宗羲说着起身来到了冒辟疆的身旁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不过,辟疆可也别为了修世界使而忽略了内务部的其他工作啊。”
“大人说得是。待到大人您接掌内阁之时,弘武朝的新政也该随之拉开序幕了吧。”冒辟疆回过身略带激奋地说道。
“新政?”黄宗羲回味了一下冒辟疆的话语后,随即摆了摆手笑道:“我朝从立朝之初就在实行新政。吾等不过是顺着女皇制定下来的目标继续努力罢了。”
“是,是,大人您说得是。”冒辟疆听罢会意地点头道。确实对于臣子来说无论你多么努力,花费了多少心思,付出了多少代价,最后所取得的成果终究还都是皇帝的。更何况臣子的任何想法与计划终究还是得要通过皇帝才能被付诸事实的。因此冒辟疆十分能理解黄宗羲的心境与立场。
不过在这一点上,黄宗羲的想法倒是与冒辟疆多少有那么一点出入。却见他沉吟了一声向冒辟疆告戒道:“我朝不比前朝,不是有了皇上的支持,就能以‘新政’的名义大刀阔斧地做事情。不管怎样一切还是得照着规矩来。辟疆,你既然已经入阁这一点就一定要注意。”
听完黄宗羲如此告戒,冒辟疆不由地楞了一下。要知道黄宗羲也算是中华政坛上是数一数二的活跃人物。然而此刻他却说出了如此保守的告戒,这让一心想要在政坛好好大干一场的冒辟疆不禁有点黯然。却见他犹豫了一下,拱手回应道:“大人教训得是。学生定当谨记于心,绝对不会做出贸然卤莽的举动让内阁为难。”
而在另一边似乎是看出冒辟疆心思的黄宗羲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好沮丧的。五年的内务尚书生涯,让黄宗羲对中华朝的政治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虽然从表面上来看中华朝正处于一个百废待兴的时代,但其本身却早在立过之前就形成了诸多新的规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规则其实就是中华朝的国本。而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中华朝的宪诰与律法之中。因此,黄宗羲十分清楚,如果要女皇在宪诰、律法与臣子的“新政”中做选择,相信女皇一定会选择前者而非后者。毕竟前者的后果是可预计的,而后者的结局却并。
当然这并不代表黄宗羲之类的能臣就无法有所作为。正所谓法律没有禁止的就是可行的。既然法律的触角永远不可能触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掌权者自然也就总会有其当权之道。只不过比起王安石、张居正之类的前辈而言,黄宗羲目前更像是在戴着镣铐跳舞,虽然他的舞台远比前人要来得大。
想到这里黄宗羲不由自信地回头向冒辟疆:“辟疆你也不必太过担心。只要受住底线,吾等所能做的事远比你想象中的要广泛得多。”
第252节更血液内阁迎新主轩辕元议会起争执
弘武十一年,五月初七,庚子国会在众人的期盼之中终于缓缓地拉开了序幕。与之前历届国会一样,照例还是先要审核内阁在之前五年的财政状况。事实上,每年年底上国会都会对内阁的财政状况进行审核。于是五年一度的国会财政审核,往往更像是一次总结报告。因此就算内阁在之前的五年出现的财政赤字,发动了额外的征倭之战,国会的态度倒是颇为冷静。甚至都会给人一种例行公事般的错觉。
对此身为首相的陈邦彦不禁为之感慨万分。掐指算来他出任帝国首相也有十年了。十年来中华帝国一边在经济民生上蒸蒸日上,一边则是对外征战连连。吓南洋、平西域、征东瀛,以及帝国海军在各大洋上同各国列强与海盗数不甚数的激战。平均下来自中华朝立国以来几乎年年都有战事。如此“好战”在中原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相比之下,乙未内阁那数十万的赤字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对此民间在赞扬女皇圣明善战的同时,陈邦彦本人也博得了“能相”的称号。不过陈邦彦本人对外界的这些赞扬却一起都表现得十分谦逊。这倒并不是说他在刻意的韬光养晦。而是在陈邦彦最大的功绩。
当然后世的史学家每每提及陈邦彦这种态度时,都会对其进行首肯。认为正是他抱有这样的平常心,才使得中华朝稳定地度过了最初的十年。相比陈邦彦的稳重,他的继任者黄宗羲就完全是另一种风格了。由于之前皇夫杨绍清的意外身亡与之后的征倭之战使得复兴党在舆论上占据了极其有利的优势。因此今年的国会议席依旧是毫无悬念地被复兴党拔得头酬。用有绝对的优势的复兴党在国会召开之前便已在京师召开过一次党内会议,在会议上黄宗羲不仅被毫无争议地推选为新一届的内阁首相。他本人还在会议上公开了新内阁的成员表,并且顺利为复兴党所首肯。
相同的情况在半个月后的国会上再次上演了一遍。在复兴党提名黄宗羲之后,国会第三次以全票的方式通过了新内阁名单。翌日新内阁的名单与国会的决议一同被呈交御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