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7节
,在中国的土地上,已经实行了一千多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样的观念已经印入到民众的骨髓里面。这样的政策,的确是增加了国家的人才储备。但是,也造成了巨大的税收黑洞。直到后来雍正强制推行摊丁入亩,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个赋税的巨大漏洞,才慢慢的被填补回来。
可以说,不用纳粮,不用服徭役,是士绅最根本的核心利益所在。他们是明朝最大的特权阶层。他们占据了明朝九成以上的田产,却不需要缴纳一两的粮食。这使得他们成了大明朝最大的毒瘤。他们可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国家财政却是捉襟见肘,而一般的民众也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当这个毒瘤最终爆裂的时候,大明朝也就完蛋了。
明朝后期,尽管后世的历史学家说是小冰河时期,还有什么鼠疫之类的。其实,这些都是外因。明朝的败亡,最根本还是内因。而内因里面,特权阶层的过于庞大,不用纳粮,不服徭役,是最关键的。如果没有他们的存在,明朝也不会那么快败亡。
国家的财政都被他们占据了,朝廷自然拿不出钱来。不到一成的人口,霸占了九成以上的田地,不需要纳粮。剩下的九成的人口,只有不足一成的田地,却需要承担国家的全部赋税。白痴都知道,这是不合理的,是致命的。为了获得足够的赋税收入,朝廷只好拼命的在另外不足一成的田地上征税,自然而然的,当然是将这九成的人给逼反了。
李自成经常每次都被打得只剩下几百人,甚至是只剩下几十人,但是一旦来到一个新的地方,马上又能发动数万人甚至是数十万人,继续和官军作战,原因可想而知。民众没有活路了,只好起来和朝廷争斗了。就好像张准刚起家的时候,啥都没有,只有烂命一条,怕什么?干死一个是一个!干死两个赚一个!
张准当然不会允许这样的情况出现。所以,他非常明确,非常肯定地说道:“第一,所有的田产,都必须纳粮。第二,所有士绅,都必须服徭役。”
冯高轲没想到自己的话,会被张准直接拍回来,一时间脸色有些发硬,颇为尴尬。其他的士绅,同样没有想到,张准一点转圜的余地都没有。气氛再次僵住了。
张准轻飘飘的两句话,就直接定下了他们的命运。在张准的地盘上,他们不可能再延续过去的特权了。不但要纳粮,还要服徭役。说真的,对于在场的大部分士绅来说,的确不容易接受。这等于是在他们的身上割肉,他们当然不愿意。
其实,虎贲军的控制区域,已经取消了徭役。问题是,在场的士绅,对于张准的了解并不多,对于虎贲军的政策,也没有深入的研究过。而张准,明知道虎贲军已经免除了徭役,却依然强调这一点,就是要明白无误的告诉对方,你们想要继续享受过去的特权,那是绝对不可能了。
在均田令的问题上,在士绅一体纳粮的问题上,张准是肯定不会动摇的,这是虎贲军赖以生存的基础。虎贲军的根本,不是在场的这些士绅,而是万万千千生活在最底层的民众。说得坦白一点,张准其实并不怕在场的士绅捣乱。虎贲军的强大武力,足够铲除他们。而他们也没有抗拒虎贲军的能力。
但是,有李自成的教训在前,张准也没有必要这么极端。李自成采取的措施太过极端,以致将大多数的士绅,都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结果,当鞑子入关的时候,很多士绅不惜当汉奸,也不愿意为李自成所用。这极大的增强了鞑子的实力,方便了鞑子平定天下的过程。李自成自己,也不是死在鞑子的手上,而是死在地主武装的手上。
张准的政策,其实并没有对士绅群体赶尽杀绝,他还是给他们留了退路的。他们或许以后的日子,没有以前那样的舒服了,但是凭借他们积累的资产,他们依然是人上人。好吧,张准必须承认,政治,有时候就是要妥协的。一味的赶尽杀绝,并不能取得最完美的效果。
卢新波对张准心存感激,看到冷场,就打圆场说道:“都督大人,读书人是国之根本,大人是不是应该照顾一二?”
张准沉声说道:“读书人的确是国之根本,这句话没错。但是,以后读书人不会再有特殊的地位。虎贲军会兴办更多的学校,让更多的人都能够读书。只要是适龄儿童,都应该上学。当然,目前还做不到这一点。但是随着国力的增强,我保证,每个人都有机会读书写字。”
微微顿了顿,张准缓缓地说道:“或许在一百年,两百年以后,我们国家的每个人,都懂得认字,都能够读书看报,包括田里劳作的农夫农妇,包括在街边乞讨的乞丐流浪者在内。”
所有的士绅再次愕然。
每个人都能够读书写字,这怎么可能?
张准肯定地说道:“我的政策不会改变,需要改变的乃是在座的各位。当今天下,正处于强烈的变革当中,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希望大家作出理性的选择。言尽于此,好自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