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0节
张准点点头,沉声地说道:“既然如此,你可以到黄县去找郝林勇,他会安排你的工作。”
雷神舟二话不说,致谢以后,大踏步的去了。
张准看着他的背影,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大明朝卫所里的军官,也未必个个都是孬种,只是风气萎靡堕落,贪生怕死的思想占了主导,导致很多有勇气的人被埋没。这样的风气,还导致很多奋发向上的军官,不断的遭受打击,最终棱角完全被磨掉。对于军人来说,一点棱角都没有,过于圆滑,肯定不是什么好事。没有血性,还能叫军人吗?
九月初三,张准正式以后军都督府大都督的名义,宣布将在安东卫推行《均田令》。正式的公告一出,安东卫以及周边地区,都轰动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张准带着虎贲军,亲自来到了安东卫。当初朝廷颁布给张准的诏书,可没有提到要张准兼管青州府的军务。
同时贴出来的,还有一份公告,就是要五莲山的马贼,迅速向虎贲军投降,否则,格杀勿论。事实上,在公告贴出来之前,虎贲军敏字营的战士,已经开始准备对五莲山盗贼的围剿了。
九月初六,作为救火队队长的刘航,来到安东卫,正式主持土地改革。随行到来的,还有刘航的专业均田团队,总共是二十人。
有张准和虎贲军敏字营在安东卫坐镇,刘航的工作,自然进行的很顺利。很快,有关的细节,就被形成文件,正式推行。刘航做人做事,都是风风火火的,只用了三天的时间,就将有关的田地,分到了大部分军户的手上。
第523章十字路,三不管,马贼
鲁王府拥有的四万亩土地,被划为一个巨大的农庄,按照灵山卫的农庄模式实行管理,暂时不作为分田分地的对象。同时,原来鲁王府的佃户,也不作为分田分地的对象,而是同样按照灵山卫农庄的屯丁模式处理。这样的处理模式,那些佃户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反正,他们是被动的,并没有积极参与到安东卫的叛乱里面。
其他的所有军户,则按照每个人三亩土地的标准分配土地。经过刘航的统计,撇除了那些佃户之外,身高在三尺以上的军户,总是有十一万人,总共需要三十多万亩的田地进行分配。如果有人不愿意在安东卫继续呆下去,可以申请搬迁到莱州府。搬迁到莱州府的每个家庭,可以获得三两银子的安家费。
那些土地很多的军官,必须在限期内,将自己名下的田地,都分拆开来,每人名下的田地,不能超过五十亩,否则,将予以没收。城西的那些军官,在张准的威慑下,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的道路。去杀鞑子,被镇压,都是他们不可能接受的。没办法,只好选择唯一的出路了。
其实,张准的均田令,还是给了这些人出路的,他们完全没有必要反抗到底。一般的军官,都是妻妾成群的,只要将名下的田地,分到老婆孩子甚至是亲戚的手上,绝对不会超出五十亩的标准。总的来说,肉还是烂在自己的锅里。如果因为这样而被虎贲军镇压的话,那就太不值得了。
这帮人屈服以后,刘航的工作,就再也没有任何的阻力了。刘航的工作完成,虎贲军在安东卫,算是站稳了脚跟。大部分的军户,得到属于自己的田地以后,还是很在乎的。毕竟,从此以后,除了每亩地上缴四十斤的赋税之外,所有的其他出产,都是属于自己的了。三亩地,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只要自己努力一点,养活自己和家人,应该不成问题。
安东卫的土地改革,引发了周边地区的震动。东北面的日照、北面的莒州、西南面的赣榆,都有不同程度的暗流涌动。最不安的,当然是西面的兖州府。据说,兖州府知府李懋芳,得知张准控制了安东卫,又急又怒,当即写了数份的奏章,飞报朝廷,要求严肃处理张准。
南面的淮安府同样很紧张。安东卫的变乱,要是波及到淮安府,那就麻烦了。淮安府的政权架构比较特殊,漕运总督衙门、凤阳巡抚衙门都在这里,自然轮不到淮安府知府出头了。户部尚书兼漕运总督兼凤阳巡抚,正是杨一鹏。杨一鹏接到张准出现在安东卫的消息,只能是无奈的叹息一声,然后让幕僚起草奏章,请求朝廷处理。
杨一鹏和张慎言的关系相当的不错,在张慎言担任登州府知府以后,两人一直有书信往来。对于黄县大战,杨一鹏知道的内幕很多。他很清楚,以自己麾下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