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节
按照张准前世了解到的史料,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设幕府,至第3代将军德川家光时,幕府机构大体完备。幕府领地约占全国土地四分之一,其余由大名(诸侯)领有,称藩国。(注意,幕府的控制区域,仅仅是全国的四分之一。)
将军是全国最高统治者,下设老中,决定政策,统辖政务,负责控制朝廷、大名与外交;另设若年寄,负责掌握幕府领地与直属家臣,还设寺社、江户町、勘定三奉行,分掌寺社、财政与江户市政、幕府直辖领地内的诉讼。幕府在直辖领地设郡代或代官,通过测地、村年贡承包制、五人组制等,直接控制农民。
德川将军权力较镰仓、室町时代强大。大名是各藩国的统治者,下设家老、年寄等,直接统治人民,拥有领地的行政、司法和年贡征收权等。幕府设巡见使及被称为目付的监察官监督各藩国,并采取大名参观交代和大名改易等办法控制大名,但各藩国仍具有相对dú • lì性。(注意,各藩国依然有较大的dú • lì性。)因此形成在德川将军控制下的各藩国分割统治的政治体制。
这样的政治体制,很难避免有些大名为了钱财,又或者是其他的原因,铤而走险,想要像几十年前那样,跑到大明的土地上来掠夺。尤其是丰臣秀吉进攻朝鲜未果,加剧了这种突然的掠夺的可能性。对于日本西部的一些大名,更是如此。
一直以来,日本人对中国人都是很不服气的,从最早的“日出处天子致日落处天子”的书信就可以看出来。只要有机会,日本人就要袭扰一下中国。唐代的时候如此,万历时期也是如此。被打痛了,被打怕了以后,他们就又变乖了。但是乖不了多久时间,又想起来试探一下中国的动静了。
明朝目前的情况,日本人肯定清楚几分。这个罪魁祸首,当然要算在郑芝龙的身上。事实上,郑芝龙海盗集团,和日本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郑芝龙的发迹之地,就是日本。他的第一桶金,就是通过贩卖武器给日本人赚来的。他和日本幕府,甚至是很多日本大名的关系,都是相当的密切。
日本人肯定从日常往来的商业贸易中,得知了大明朝目前的情况。因此,有些失心疯的日本大名,存在捞一把就走的心理。日本西部到中国沿海的距离,说长不长,说短不短。顺风的时候,三天的时间,就能够到达。上船,航行三天,到达目的地,抢掠,返回。几乎不要一个月的时间。
事实上,以大明朝目前的能力,就算真的有倭寇上岸,捞一把就走,大明朝也没有办法。毕竟,崇祯时期的明朝,和万历时期的明朝,完全是两码事了。辽东的鞑子,陕西的民乱,都已经让朝廷疲于奔命,无法应付,更加不要说抢了就走的倭寇了。
正是因为如此,大嵩卫的明军守军,猝不及防,轻松的就被倭寇登陆以后,当地的民众,首先想到的求助对象,不是登州府的明军,而是旁边的张准!大概他们自己都知道,朝廷是靠不住的,还是请张准这个反贼到来比较快。
对于抗击倭寇,张准当然义不容辞。接到情报以后,根本没有丝毫的犹豫,就做出了出兵的决定。所以,才会出现开头连续不断调兵遣将的一幕。
“海军到了大嵩卫的外海,注意搞清楚情况。”
“倭寇既然来了,就不要回去了。”
张准对杨国华和周正宇说道。
他的语调其实很平淡,没有什么抑扬顿挫,不过,只要是人,都能够在平淡的语调中,感觉到张准的杀气。既然来了,就不要回去了。有这句话在这里,他们要是放走了一个倭寇,都是没有能够完美的完成任务。只有将所有的倭寇都消灭在大嵩卫,才算是真正的既然来了,就不要回去了。
“你们带领海军做好战斗准备!”
“尽快奔赴大嵩卫附近海面!”
张准对杨国华和周正宇两人肃然说道。
“明白!”
“大人请放心,我们都不是孬种!”
杨国华和周正宇凛然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