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节
宝船有些关系,只是不齐全……”
张准顿时两眼发亮,差点就要上去,抱着可爱的张海滨狠狠的亲一口。这家伙,冷不防居然冒出宝船的图纸来,实在是太意外了。随即马上抑制住,脸色依然是淡淡的,缓缓地说道:“你确信和宝船有关系?”
之前,薛知蝶一直说,宝船的制造图纸资料,基本遗失殆尽,找不到了。没想到,居然在这里能够听到宝船的消息。这可真的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虽然自己距离建造宝船还有很远的距离,不过,从现在开始准备,不是刚刚好吗?
张海滨犹豫着地说道:“大人,属下不敢保证。即使在水军左卫,也就是我和几个老工匠知道。其他人都懒得搭理的。以前,也有些人到这里来寻找资料。不过,他们也就是打听打听,没有认真深究。毕竟,宝船太庞大了,除了国家,私人一般是无法建造的。建造需要的材料太多,建成以后,维护的耗费也非常高,成本划不来。”
张准点点头,赞成张海滨的说法。这年代的宝船,就如同是后世的航空母舰。威力固然巨大,但是耗费也是相当的高。日常的维护费用,就足够建造好几艘其他的船只了。按照薛知蝶的成本计算,一艘排水量三百吨的剑牙舰,全副武装起来,也只要五千两银子左右。从成本的角度来说,要比动辄数万两白银的宝船划算多了。
不过,宝船建不建造,能不能建造,那是两回事。宝船是国家实力的象征,它的威慑作用,是剑牙舰无法比拟的。既然有宝船的图纸在,无论如何要搞到手。张准想了想,沉吟着说道:“只有你和几个老工匠知道……资料真的不齐全吗?”
张海滨不肯定地说道:“属下不是船匠,无法判断。但是听他们说起,好些资料,以前都损毁了。当年的兵部尚书刘大夏,对水师的发展不以为然,就是他下令销毁宝船的制造图纸的。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顿了顿,张海滨又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他们都将图纸保存在很秘密的地方,要是……没有那个……他们是不会将图纸拿出来了。那是他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唯一值钱的东西了。大人,属下老实说吧,要是没有上千两的银子,他们是不会将图纸拿出来的。”
张准点头说道:“银子不是问题,你立刻带我去看。”
还以为会有什么麻烦,原来是要银子,他现在最不缺的就是银子,江阴巡检司那里搜刮到十几万两,在顾家又勒索到十万两……好吧,开始败家了。不过,为了宝船败家,怎么说都是值得的。
张海滨说道:“那请大人驾船前往龙江船厂。”
张准点点头,随即让张海滨带路,出发前去寻找宝船的资料。
福海和宁海重新起航,向龙江造船厂的遗址开过去。之所以说是遗址,是因为这个造船厂已经荒废一百多年了。昔日繁华的造船厂,现在已经变成了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巨大的水塘。原来好像蚂蚁一样忙碌的工人,现在都已经全部散去,只剩下一些孤孤零零的老船匠了。
第330章龙江造船厂
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建立明朝政权、统一全国后,就注意采取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他曾说:“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为了发展对外交往,朱元璋及其儿子朱棣高度重视发展造船业和海运,其中以京师南京的龙江造船厂最为突出。
据《明史》记载,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就“命汤和造海船”。造海船的船厂,当时最著名的就是南京的龙江船厂,又称都船厂。据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都船厂在仪凤门,即宝船厂”。该厂建于洪武元年,隶属工部都水司,位于下关及三汊河地区,占地总面积3942亩,是明初全国最大的造船厂。据《龙江船厂志·建置志》载“洪武初,即都城西北隅空地开厂造船。其地东抵城壕,西抵秦淮街(之)军民塘地,西北抵仪凤门第一厢民住官廓基地(宽138丈),南抵留守右卫军营基地,北抵南京兵部首宿地及彭城伯张熊田(深354丈)。”在今定淮门至兴中门一线以西、惠民河(原秦淮河)以东的部分地区。
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将遣使西洋诸国”。为满足“下西洋”所需的大量船只,龙江船厂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扩建范围向南越过秦淮河,延伸至三汊河地区。这里,东萦秦淮,西临夹江,河渠港塘交错,是制造大型海舶的绝佳处。据《景定建康志》记载,五代南唐时就在这里开厂造船,是当时最负盛名的造船处。此处也正是《郑和航海图》上所标的“宝船厂”的位置。由于“郑和下西洋”,“宝船”名噪一时,因而宝船厂也成了这一地区的地名,“宝船厂”、“下宝船”(下保)、“中宝船”(中保)、“上宝船”(上保)、“宝船滩”等等一直沿称下来。今天,南京城西中保村等地名就由此而来。
当时,扩建后的龙江船厂以中保村的天妃宫为中轴,向北依次为“头作塘”、“二作塘”、“三作塘”,向南则依次为“四作塘”、“五作塘”、“六作塘”。原“三作塘”以北还有“七作塘”。每个作塘长300—450米,宽35—60米不等,塘与塘之间隔30—50米。这些排列有序的作塘遗迹,反映出当时龙江船厂规模的巨大。
除有作塘外,扩建后的龙江船厂还有七个作坊:细木作坊、艌作坊、铁作坊、蓬作坊、油漆作坊、索作坊、缆作坊。这些作坊是造船工业的配套工程,每个作坊的规模也相当可观,仅其中专门制造船篷的作坊篷厂,就有厂房60间。世代以造船为业并在龙江船厂工作的工匠约400户,外加杂役、临时雇用的小工和定期参加生产劳动的军夫,常年在厂劳动的人数在千人以上。
龙江船厂制造的海船,在发展对外关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郑和下西洋”期间,龙江船厂承造了大量巨型海船。据《明太宗实录》卷27、71、75记载,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命京卫造海船50艘”;永乐五年九月,命都指挥王浩改造海运船249艘,备使西洋诸国;永乐六年正月,再命工部造宝船48艘。自永乐二年至六年的四年中,共命工部及京卫造海船98艘,改造海运船249艘。龙江船厂在“郑和下西洋”中是立了大功的。
除此以外,龙江船厂还制造了很多其他船舶。如正统七年(1442年),参与制造了350艘遮洋船,这些遮洋船都在一千斛(料)以上,都是巨大的海船。后来还相继制造了四百斛以下的战船、黄船、巡船、湖船、渔船等。不过,自“下西洋”结束后,船厂的规模日渐缩小,至嘉靖十五年后,则主要制造四百斛以下的战船、黄船、巡船、湖船、渔船等等五大类29种规格型号的内河船舶了。
只可惜,如此雄伟的造船厂,却突然陨落。
明朝随后的禁海政策,让龙江造船厂彻底的被荒废了。
要是龙江造船厂没有被荒废的话,十五、十六世纪的大航海时代,怎么会没有中国人的影子?西洋列强的舰队,又怎么有资格在南洋上晃悠?说不定,明朝的舰队,都可以抢先控制地中海了。
福海和宁海在张海滨的指引下,缓缓的进入龙江造船厂。
张准放眼看着四周,果然是一片的荒芜。所有的作塘(即船坞),都已经变成烂泥塘。由于多年没有清理,原来的作塘,都已经被淤泥堵塞了,水面上到处都是杂草,到处都是水浮莲之类的。时不时的,有不知名的水鸟飞起。寒冬腊月的,水面上的植物,却是格外的旺盛。水面是暗绿色的,时不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