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节
铭宇也来到了夏河寨,给风扬易提供帮助。在众人的努力下,张准颁布的各项法令,在这里得到顺利的实施。在短短数天的时间里,田地就分到了各个民众的手上,民众对护卫队的拥护程度达到满值。
由于夏河寨的人口太少,田地太多,因此,每个符合条件的民众,都获得了额外的田地。经过计算,每个人大概有八亩的样子。相对而言,比浮山所还要多一些。同时,有部分从日照方向逃亡过来的难民,也在这里获得了田地,成为夏河寨的一员。
同时,夏河寨的巡逻队也成立了。尽管只有三个小队,一百五十人,却是相当的精干。不少人都是经历过战火洗礼的,有相当的战斗经验。张准给他们配备的武器,也是质量最好的弯刀和长矛。至于火铳,暂时还不能提供。
张准回到夏河城的时候,夏河城周围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清理干净,隐约可以看到横七竖八的尸体。空气中,还飘荡着浓郁的血腥味。不过,幸存的民众,对于未来,都充满了希望。最起码,粮食方面,是收获在即。就算不是丰收,每亩地两百多斤,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八亩地,就是差不多两千斤,扣掉三百斤的赋税以后,还有一千六百多斤,足够一个人吃一年了。
在这个年头,只要首先解决粮食的问题,其他的事情,一切都好说。农民的问题,首先是肚子的问题。只要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民阶层,相对来说,乃是最稳定的。
但是,光有粮食还不够,还要发展生产。
张准在夏河寨前所的重头戏,就是修建大型的晒盐场。
随着战争的不断升级,浮山城面临的封锁,会越来越严重。一切,还是要依靠自力更生。精盐的生产和销售更是如此。如果登莱巡抚和山东巡抚,下定决心和张准过不去的话,孙维娜那边的私盐途径,恐怕是走不通了。想要继续依靠精盐获得巨额的利润,只有避开山东,另辟巧径。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在原材料上得有保证。换言之,就是要有大量的粗盐。由于分田分地以及大农庄的原因,军户们的收入,是越来越高,日子也越来越好过了。这必然导致愿意海水煮盐的军户,越来越少。最终,会完全消失。煮盐的人少了,能够购买到的粗盐,自然是越来越少。现在,杨家屯粗盐的最大来源,就是官办的莱州湾盐场。但是,这个官办盐场提供的粗盐,随时都可能被截断。因此,必须找到新的粗盐生产地。
第209章海水晒盐,沈凌菲又来了
相对于人工煮盐来说,海水晒盐,无疑是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办法。莱州湾也有盐场,采取的同样是晒盐的办法,相对于人工煮盐来说,莱州湾盐场的产量,还是非常大的。但是,那边的盐场,还不够先进,因为,建设莱州湾盐场的时候,还没有水泥。没有水泥,盐场的面积,就不可能很大。正是水泥的出现,让晒盐场的建设,变得更加的简单,更加的庞大,更加的先进。
经过考察,夏河寨前所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可以建设大型的晒盐场。这里的降雨量很少,海风却很大。几乎一天十二个时辰,海风都是呼呼的吹。穿着湿漉漉的晒衣服,在岸边站半个时辰,就可以将衣服全部吹干。海风带来强大的蒸发量,可以更快的将海盐蒸发出来。
一般海水的含盐量,大概是3左右。一个15亩的晒盐场,总面积是1万平方米,放入015米(15厘米)深的海水,海水的总容量是1500立方米,也就是1500吨左右。按照3的含量计算,将海水全部蒸发干净以后,至少可以得到45吨的海盐。按照每吨2000斤计算,将可以得到9万斤的海盐。
这些晒出来的海盐,会通过过滤池、沉淀池、净化池、结晶池等配套的设施,进一步的提纯,将其变成精盐。从目前的天气状况来计算,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将海水蒸发掉。加上后续的工作,最多一个半月。换言之,在一切顺利的情况,只要一个半月的时间,一个15亩的盐场就能得到9万斤的精盐。
如果有更多的盐场……
当然,以上只是理论数值。实际上,由于天气变化的影响,盐场的产量,不可能有这么大的。要是碰到梅雨季节,甚至可能一两盐都没有。大部分的盐场,每年都只有一半的时间,是可以用于生产的。因此,想要尽可能的扩大精盐产量,就必须开辟更多的盐场。
同时,随着大量的精盐涌入市场,想要保持每斤一百多文的价格,那绝对是不可能了。精盐的价格,肯定会降低到每斤一百文以内的。不过,由于海水晒盐的成本非常低,所以,利润方面,不会削减太多。单价的降低,完全可以用数量的急促增加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