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节
在发动起事了。
这时在皖北前线,却还是一片的风平浪静。袁世凯虽然发表了倪嗣冲都督安徽的命令。报纸上马上就冒出了许多评论专访。将辛亥革命时候倪嗣冲在安徽的所作所为都明列了出来。特别是在凤台他搞的大屠杀。几乎将每个被害人姓名都登了出来,这些被杀的都是淮上军的兵士甚至家属。都是光复的有功之臣。这些报道一再被转载,尤其以现在隐隐然为上海报界的头牌记者顾执中的报道流传最广。
“……本记者也曾在津浦路上安徽段随雨辰部战斗行军,当时倪嗣冲部在皖北的所作所为也有耳闻。当我从津浦路南返之时。当时雨辰部已经抽调部队去驱逐打击这个屠夫。本记者又亲自赶往凤台县调查这次屠杀事件……这种对革命功臣,无辜百姓的屠杀岂是人能做出来的事情?死事之惨,屠杀之烈。记者行笔至此,都是手足颤抖!记者手无缚鸡之力,却惟愿当时雨辰部能将这个屠夫捉住,送到凤台来就地正法,告慰这些亡灵!
……现在这个屠夫居然又受了中央明令,扬扬得意要来都督安徽。我安徽百姓何辜。居然要再受其压迫?皖北才得清明政治未久,中央又何忍再推这些朴实百姓再入火坑?当道诸公,难道真的没有眼睛,没有良心?
倪屠夫绝不容再返安徽,我大总统反应明令天下,穷治其罪。百姓民气得伸,则安徽幸甚,国家幸甚!”
安徽旅京参议员们也联名发起动议,提请大总统再考虑皖督人选。如若不然,安徽参议员将一体辞职抗议。
这些舆论风潮,虽然让袁世凯倪嗣冲们稍微有些难堪。但是如果没有雨辰部两个团的部队横兵边境。估计他们还是会毫无顾忌的继续南下。舆论和民意,在他们看来,没有枪杆子百分之一的重要。雨辰却知道,枪杆子再加上舆论和民意,那会发出更大的作用。
在皖北面前,倪嗣冲只有四营毅军,而赵倜果然不乐意给他打下手,现在毅军主力还在郑州一带。面对四千江北军,倪嗣冲除了一再通电,让他们服从中央命令之外。竟然是半步也不敢动。皖北局势,一时僵持。
在北京,袁世凯他们可还真没想到,自己虽然掌握了中央的名义。雨辰还真敢出兵硬扛。一时也拿不出有力的手段。而且雨辰口口声声以安徽的民意为先。江北久行地方自治,任谁也大不过地方民意去。几天内给中央政府打了十几个电报,情愿纳还中央对他的嘉奖加级。也请中央再从长计议安徽的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