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64
“倘若同样熬出来的药是三碗,就算加再多的生石膏,也没有用处,药性根本就没法溶到汤药里!”陈婷脸上带着自信。
夏小婉只是微笑的看着陈婷,“所以你的结论是……”
“古书上的记载,都没有错!”陈婷认真道。
夏小婉点点头,“用化学实验来认证生石膏的溶解性,从而判断生石膏的用处,有这个想法是好的。毕竟,你有认真的思考过。如果你以后把这种研究精神全放在每种药材的药性融合,或者单一药材的药性上,会很厉害。”
她扫了一眼在座的所有同学,“大家有这样的探究精神,确实很好。不过我还是要叮嘱大家,千万不要把曾经学过的化学、物理等知识搬到对中草药的认知中。可以用此来感受中草药的性状,但绝对不能拿来解释中草药的药性。如果能解释的话,化学、物理都出现了那么多年,国外对中草药的接触也有好几百年,难道真以为没有人用此来解析过么?”
“中医最终还是依附与传承许久的文化,咱们华夏,很多时候,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中医也有这么个意思。哪怕是同一个师傅教出来的,同样都是名医,开的药方完全是两个不同方向的,都能治疗一种病。不能说谁对谁错。咱们继续拿生石膏作为例子,以前我做过这样的实验,同一种病,同样都是伤寒重病患者,在用2钱和2两,4两,6两等不同剂量作用于人体,但事实却是,药效完全不一样。用了4两的,比用了2钱的效果要好很多很多。如果按照陈婷同学以化学生石膏的溶解度来讲,效果应该是一样的,但事实就是,不一样。”
“张婉同学说不知道,其实也可能不是不知道,只是讲不出来。因为知道效果,也无所谓是否知道其所以然,她只是说不出口。就是所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中医跟古代文字传承也是一样的,主要是意境和思路。哪怕是同一个字,如果仔细的去想,去品味的话,每个人的看法也是不同的……”
夏小婉前面讲得很清晰,但后面所讲的,给人的感觉却玄得很。
“以我自己作为例子,除了看中医书外,我还得看《道德经》《易经》,虽然不一定非得看,但我不得不承认,看了这些书后,对于中医上的很多理解,更快更清晰。”
夏小婉的声音平缓,“或许又有同学说了,照这样说,古代很多中医都精通周易八卦?当然不是……很多医生在古代,也没有读书的机会,更多的,是从学徒开始做,做学徒的时候才开始认字,根本就没有条件,也很难理解这些。但他们还是照样成了医生。我想说的是,古代有名点的中医,都会对周逸八卦以及其他道家学说有所涉猎。”
“说道这里,可能大家又开始疑惑了,既然很多医生都没看过那些书,甚至只处于能认字的水平,怎么能成为医生,怎么给人看病?这也有中医的一个特性在里面。中医……跟西医有部分相同的,那就是症状。中医也有很清晰的症状描述,兴许大伙儿小时候,爷爷奶奶那一辈的人,在你们生病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刮痧。吃了凉的东西,把手窝的地方使劲的刮。普通人,刮四五下,只会发红,但肚子受凉的人,刮了四五下是紫红色的,刮久了,会变成紫黑色。正常的人需要刮很久,皮肤才会出现这种反应。爷爷奶奶辈的也不是医生,他们却知道怎么治病。甚至我还见过有人看了医书后,发现症状跟自家亲人的相似,救了性命的。他们都不懂中医,却能只看一点就知道如何救人。古代的医生,大多数,大抵是这个道理。所以说起来,古时候的名医,不多,却能治病救人。哪怕是你们,死记硬背几年,不忘记背过的东西,也能治病,但是……”
“这样的中医大夫,在我眼里根本就不是中医大夫,不过是知道很多中医知识的普通人罢了!”最后一句话,夏小婉说得很重。
“咱们要学的,是思路,是为什么用了这种药之后,患者会好。而不是用了这种药,竟然真的会好,下一次有这种病症,直接用这种药就行了。我希望,大家都能成为出色的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