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207
朱晋文道:“我刚才和高部长商量了一下,回去以后,我准备向我们主任汇报一下,争取与外贸部一起,向中央报一个文,要求实行玻壳、压缩机等主要配件的进口配额制,一年就限制进口这么多,你即使有外汇,我也不允许你多进口,唯有如此,才能煞住现在这股乱投资的风气。”
“那不是意味着那些彩电厂和冰箱厂要停工待料了?这个损失也是非常大的呀。”林振华提醒道。
“慈不掌兵。”高祖兴道,“我们不是没有向地方政府发过相关的提示,可是我们怎么说,人家也不听,现在只能让事实来教育他们了。”
“真是太乱了。”朱晋文摇着头,“都说搞商品经济好,我看还是计划经济更好。计划经济下,最起码大家不会这样乱来吧?”
高祖兴道:“老朱,你这个提法可不对啊,和中央文件相冲突了。咱们就事论事,商品经济还是要搞的,不过,咱们毕竟是搞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嘛。”
林振华觉得脑子有点晕,作为一个后世来的穿越者,他天然地认为计划经济是僵化的,不合时宜的,只有市场经济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好制度。可是,听二位官员这样说,似乎计划经济也有它的优越性,最起码不会导致这种同时引进上百条彩电生产线的错误吧?
“小林,我和高部长今天说的这些,你自己听听就行了,不要外传,明白吗?”朱晋文也反应过来了,想起眼前有一位基层的小干部,这些高层的牢骚,还是限制在高层之内为宜,让基层的同志听去,影响不好。
林振华呵呵笑道:“二位领导放心吧,我听话从来都是这个耳朵进去,那个耳朵出来,记不住的。这种国家大事,有你们领导关心就足够了,我只关心我们那个小小的汉华重工就好了。”
朱晋文点点头道:“小林,国家大事,还是需要关心一下的。说实话,也就是你还太年轻了,应当在基层再砺练几年。如果你年龄再大几岁,我真想把你调到机械委来,像你这样的人才,我们非常需要啊。”
第239章大人物
第二天,乔海老先生如约来到了中国展团的场地,林振华把他介绍给了高祖兴。高祖兴与乔海深谈了一个多小时,彻底打消了这位海外华侨的疑虑,乔海当即表示,将向中国投资500万美元,与汉华重工建立一家合资企业,厂址自然是选择在浔阳。
至于马杰他们看中的那一院子废旧设备和零件,乔海答应,作为见面礼,全部免费送给汉华重工,而且全额负担从德国到中国的海路运输费用。林振华好说歹说,乔海才答应这一趟运输的运费由汉华重工来承担。
双方抢着付钱的这种举动,也只有在中国人之间才可能发生了。从德国把这批设备运回浔阳,海上运费要一万多美元,但即使是卫景文这样吝啬的人,也没有为这笔钱而觉得心疼。随随便便修复一台机床,这一万多美元也就赚回来了。
后面几天的展览,热闹程度已经不如此前了,许多交易都进入了签约的阶段。高祖兴带来的几名外贸部工作人员成天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不过,大家即使饿得胃疼,也是欢天喜地的。据高祖兴拿到的汇总报告显示,这一次整个展团签下的订单接近了4亿美元,这其中还不含如南苏丹锡雅部落这种尚不确定的业务。
在此期间,还出了一件比较敏感的事情。快要闭展的那天,几位来自于苏联的采购商走进了中国展区,向朱晋文打听有关机械加工方面的问题。这几个苏联人中,有一位领头的,英语说得不错,但对于机械懂得不多,另外两人显然是专业人员,但英语又不行,把一些概念说得颠三倒四的。
朱晋文听了半天,也不知道对方想说什么。无奈何,他只好从林振华手里把卫景文借了过去,这位老先生早年是学过俄语的,功底不错。卫景文和苏联人聊了几句,脸色就变了,连忙找了个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