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瓷胎竹编事
而陈昌民把吴保国提的条件转达给李和平后,李和平一时拿不定主意,毕竟他只是想要一千套瓷胎竹编,做成这笔诱人的订单。
但是突然给厂里塞进六七个人外省师傅,这绝不是他想要的。
毕竟竹制厂承包下来没几个月,厂里之前遗留下来的老业务基本不行了,有些业务还是亏钱的,他大刀阔斧都砍掉了,而竹制茶具这条业务线开发没多久,虽然每月都有上升趋势,但绝对还没到大肆扩充产能的时候,相反,因为业务量没上去,所以厂里现在的产能是过剩的。
但是承包的时候跟公社有协议,不允许他裁掉厂里现有工人,所以他每月的工资预算,都扣得死死,绝对不敢多花一块钱出去。
现在为了这一千套瓷胎竹编的订单,冒然增加六七个人的开支预算,而且是每个月源源不断的支出,他是非常有顾虑的。
他没有及时回复吴保国那边,而是立刻给远在深圳的韩春雷打了电话,跟他说了这个棘手的问题,让他帮忙参谋参谋。
谁知韩春雷听他讲完后,在电话哈哈笑了起来,说他当局者迷。
韩春雷让他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现在深圳这边有人能一口气下一千套瓷胎竹编的订单,说明瓷胎竹编是一个有市场的商品。而且,瓷胎竹编做工精巧,工艺流程繁琐,说明这是一项有师傅传承,有门槛儿的手艺,一般小型竹制厂想要模仿是有难度的。上塘竹制厂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连浸淫竹制手艺的陈师傅都不精于此。
在韩春雷看来,吴保国师傅提得反而不是条件,是生产力,是别人渴望而不可及的生产线。
一条专门生产瓷胎竹编这种高级工艺品的生产线。
吴三顺和其他成都师傅的加盟,虽然增加了上塘竹制厂每月的人事预算,但也给上塘厂增加了高级工艺品的生产能力,同时平添了一项产品核心竞争力。
这种瞌睡有人送枕头的美事,韩春雷问李和平,为什么还要拒之门外?
经韩春雷这么一提醒,李和平这才恍然大悟过来,果真是当局者迷。
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