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人才济济的大周
这也不怪武举不给力,实在是文武殊途,根本不是一样的东西。
人们都说穷文富武,一点都不假。
读书不需要什么,有一碗粥,一本书,就能苦读,练武要是这样,不出几天,就吐血而亡。
哪怕到了后世,也是这个逻辑,穷人最好的选择是什么?不是诗和远方,而是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弄数理化,学成了,到什么时候都饿不着。
不想学这些,想培养素质,弹钢琴,拉小提琴,学什么书画舞蹈……对不起,你问问这些乐器多少钱,名师名家一堂课多少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名师,没有合适的工具,跟着一帮二百五学,纯粹浪费时间,根本学不出什么!有那个功夫,还不如让孩子去外面跑几圈,出一身汗来的痛快!
从唐代开始,历代都有武举,但是却没有武学,因此通过武举选拔出来的人,到了军前,未必能用。即便可用,军中都是父子相继,几代为将,铁板一块,外面的人根本打不进去,也别想得到重用。
赵普想到了开武举,弥补战力不足的问题,也想到了开设武学……但光这样,还不足以选拔出合格的将领。
叶华和他问答之间,把武学的未来规划出来。
首先,入武学,必须要经过严格考核,有一定文化素质,身体条件好,聪明机灵……为了吸引人才,能考入武学,给予家中免税待遇,而且学习期间,花费由朝廷负担。
生员经过三年学习,然后要去军前实习一年,经历战火淬炼,而后回到武学深造,毕业之后,可以选择参加武举,也可以直接去军前效力,起点会低一些。
而且叶华认为,为了打破军中固有的关系网,必须着重提拔武学生员,在未来的几十年内,要求军中将领,必须出自武学,武举。
同时,要废除恩荫,就算是将门之后,没有通过考核,一样不能进入军中。
唯有如此,才能让武学真正发挥作用。
叶华更是胆大包天,向柴荣建议,“陛下,武学设立之后,必须请名将教导,严师出高徒。臣斗胆建议,恳请陛下担任山长,成为所有学员的师父。武学生员,出去之后,必然感念天子恩德,为国尽忠报效,不负皇恩。”
阴谋,绝对有阴谋!
赵普听到这里,险些叫出来!
好你个冠军侯,真是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