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 > 分节阅读 55

分节阅读 55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男人却说要娶年龄稍大一点的做妻子。因为他认为那个年龄稍大一点的做妻子才可靠,而那个年轻一点的,既然可以背叛她原来的丈夫,不也同样可以背叛新的丈夫吗?讲完这个故事后,陈款对秦王说:“如果我真向楚国出卖情报,不就像那个年轻一点的妻子吗?楚王怎么会信任我呢?”秦王觉得陈翰的说法很有道理,便更加信任陈轮,而不理会张仪的中伤了。

这就是口才免祸的实例。而这一类的例子,在历史记载中可以说是太多了。所以,口才的确可以免祸。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就孔子来说,虽然也知道口才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重要性。但他实际上并不太赞赏口才好的人。这不仅从他多次强调“敏于事而慎于言”,谴责“巧言令色,鲜矣仁’可以看出来,而且,当有人说冉雍有仁德没有口才时,孔子态度很明确地说:“何必要有口才呢?靠口才对付人,常常惹人讨厌。”(《公冶长》)

可见孔子感叹没有口才难以免祸实际上是一种不满之情,是针对不良社会现象而发出的牢骚,只不过是“怨而不怒”罢了。

------------------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原文】

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文胜质则史③。文质彬彬④,然后君子。”

【注释】

①质:质朴。②文:文饰。③史:虚浮不实。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读解】

这段话可以从各种层次上来理解和发挥。

大而言之,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人类朴素的本质,“文”则指文化的累积。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人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落后。“文胜质则史”就是指文化过于发达后人类失去了原来朴素的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基,所以要“文质彬彬”,文化的发展要与人类的本质相适应,相协调。

小而言之,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得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忘了做人的根本。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广而言之,“文质彬彬”还可以从写作、艺术、审美的内容和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质朴与文饰等各个方面来力。以理解和发挥,从而使“文”与“质”成为一对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的范畴得到深入研究。所有这些,当然不是我们在这里能够讨论得清楚的。

------------------

正直是立身之本

【原文】

子曰:“人之生也①直,罔②之生也幸③而免。”

【注释】

①也:语气词。②罔:诬罔的人,不正直的人。③幸:侥幸.

【译文】

孔子说:“人的生存靠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不过是侥幸免于祸害罢了。”

【读解】

正直是立身处世之本。

不正直的人虽然也可以欺世盗名,侥幸生存,甚至可能福禄双至。但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而已。

拿精忠报国的岳飞与奸臣秦桧来说,虽然岳飞被“莫须有”的罪名陷害而屈死fēng • bō亭,秦桧却飞黄腾达享着gāo • guān厚病但最终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当你到西子湖畔的岳王坟前去看到这地对联队又有何感想呢,正直的人流芳千古,不正直的人遗臭万年,这就是直与罔的最终结局罢。

------------------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