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 > 分节阅读 54

分节阅读 54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不难的是“日月至焉”,难的是“三月不违仁”。

就像用柴草点火一样,只要有火,柴草就容易被点燃。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只要有“仁”的引导,就容易被感动。所谓“良心发现”,即使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也总有仁慈的一瞬间,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但是,要保持柴火不断地燃烧下去,那就得不断添加柴草。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要么缺柴草,要么懒得添加,所以很少有能使火焰长久不熄的。只有像颜回那样的人,才能够做到一直不断地添草加柴,使火焰熊熊燃烧。

这就是“三月不违”与“日月至焉”的区别。“三月不违”是仁者本色,“日月至焉”是良心发现。仁者本色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良心发现是“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

要修炼成仁者本色,就得不断添草加柴,贵在坚持,恒心永在。

------------------

安贫乐道的典范

【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注释】

①箪(dan):古人盛饭的圆形竹器,类似筐。

【译文】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读解】

颜回乐什么?

当然不应该是乐竹篮子装饭,瓜瓢喝水,也不应该是乐那贫民窟里面的小巷子,而是另有所乐。至于到底乐什么,孔子在这里没有说。

不过,我们可以从夫子自道的一段话里找出答案。在《述而》篇里,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过手臂当枕头,也自有快乐在其中。不仁义的富有和尊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边飘浮的云一样。”

这一段夫子自道实际上与他对颜回的描述极其相近,只不过明确地点出了主题,这就是“义”。如果不“义”,就是再富贵也没有意思,相反,只要心中有“义”,就是吃粗茶淡饭,睡觉连枕头都没有,那也是快乐的。

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师必有其徒。作为孔子的第一高徒,颜回和老师一样,都是以“义”为乐。这个“义”,也就是仁义、道义。所以,孔子也好,颜回也好,都是因为心中有了仁义,有了道义,才能够安于贫困。说到底,也就是安贫乐道,为了精神的追求而不在意物质生活的窘迫。

当然,孔子、颜回都是圣贤级的人物,风情高达,所以能做到安贫乐道,对我们一般人来说,要修养到那个境界可真是难得很,也就只好“不堪其忧”了罢。

------------------

切勿画地为牢,裹足不前

【原文】

冉求①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②”

【注释】

①冉求:孔子的学生,字子有。②画:画界为限,引申为止。

【译文】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学说,是因为能力不够。”孔子说:“能力不够,会在中途走不动了的时候停止,可你现在却是画地为牢,根本就没有出发。”

【读解】

走不走得到是能力问题,走不走却是态度问题。

画地为牢,裹足不前,这是知难而退,自甘堕落。所以孔子深恶痛绝,当面驳斥冉求的说法。

所谓“世上无难事,只要背登攀。”一个人不管做什么那,只要肯立志,坚决地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走到哪。步算哪一步。换句话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事实上就总会有所收获。相反,凡事太功利主义,还没有开步就问终点何在,利益何在,期望值太高,大迫切,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结果便很容易画地为牢,自己把自己限定在一个范围内,甚至裹足不前,打退堂鼓了事。

冉求正是想打退堂鼓,所以圣人予以激励,要求他开步向前走,哪怕“中道而废”,也比停步不前好。

------------------

不开后门,不拉关系

【原文】

子游为武城宰①。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②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③之室也。”

【注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