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4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读解】
巧言令色。
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
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称得上是绝妙了。
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孟子·腾文公下》)
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其它两次见于《阳货》、《公冶长》)。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并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危天下乱。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一脸笑得稀烂的伪君子。
------------------
一日数次的反省功夫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字子舆。三省:多次自我反省。“三”表示多次,不是实指三次。传:指老师传授的学业。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是否忠心?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学业是否时常温习?”
【读解】
《法句经》说:“人若知爱,则应慎护自己。有心者应于三时之一,严以自我反省。”
儒者的自我反省当然到不了佛教忏悔或基督教日课的程度,也没有佛或主的神秘色彩。它既不是为死后进天堂,也不是为赎人类与生俱来的原罪而反省,而是为现世的自我完善而进行人格解剖,因此,是一种现实的自我认识,具有鲜明的理性批判精神。
------------------
做人第一,学问第二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