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266
搓胸口又是劝慰这才让赵大太太缓过气。
皇上这时候怎么会传宣桓进宫?莫不是又要降罪……赵大太太正心神不宁,身前来了个内侍道:“赵大太太,皇太后传您过去呢。”
赵大太太抬起头来看那内持,那内侍脸上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情,只淡淡地又道:“赵大太太走吧,皇太后还等着呢。”
赵大太太一颗心脏犹被人紧紧地攥起来,浑身麻软脱力,好半天才支持着起身。
那内侍睃了一眼赵大太太,转身向外走去,赵大太太只得咬紧牙关跟上前。她如今已经不再是外命妇,皇太后怎么会召见她?赵大太太心中忽然有一种不好的预感,先是宣桓皇上传召,现在是她去皇太后身前回话……灵堂上所有人都在悄悄地窥视她,仿佛她即将大祸临头。
赵大太太跟着内侍经过几道宫门这才进了一处宫殿,并不是皇太后的慈宁宫。
内侍止步,赵大太太自己跨进殿中,赵大太太正不知道下一步要怎么办才好,身后的殿门豁然关紧,赵大太太整个人一抖,身前不远处忽然有声音传来,“赵大太太,我奉皇太后之命来问你几句话。”
赵大太太这才看到不远处一个身穿蓝色宫装的宫人站在那里。
那位宫人脸上没有半点笑意,一双眼睛一眨不眨地逼视着她,赵大太太腿一软顿时跪倒在地,“姑姑……请问……”
“华妃薨逝之前将你传召至寝宫都说了些什么?你要如实说来。”
赵大太太眼睛猛然睁大。宣桓被皇上召见的消息为什么这么快就能传到她耳朵里?为什么她刚知晓就被带过来问话?赵大太太豁然明白,让她知晓皇上传召宣桓的消息,就是为了要她说实话,否则今天地和宣桓都不能安然无恙地走出宫去。
赵大太太这样想着顿时起了一身的冷汗。整个人顿时瘫在地上。华妃就是为了九皇子这才选了这样一条不归路,若是她将这一切全盘托出,不要说华妃枉死,九皇子和蔡家也都没有了希望。
第337章求死(下)
只是短暂的慌乱,赵大太太就回过神来,蔡氏毕竟是大族,从小她便懂得为家族利益着想,如果有人让她在蔡家和夫家赵家两边选择,她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蔡家。可是这一次,却是宣桓,昨晚她还劝说宣桓离武穆侯远一些,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今天她就…不知怎么的昨晚那幕清清楚楚地出现在她脑海里,宣桓讥诮地问她,“母亲真是这样想的?”真的要放弃九皇子,放弃蔡家?真的就愿意这样度过余年?
赵大太太伏在地上,缩起手指慢慢地睁大眼睛。从生下来那一刻开始,她就不能自己做任何选择,她也担不起这个骂名,蔡家走到今天,她该得到的荣耀已经得到了,既然敢走这条路,她就早已经有了准备,万一输了会付出什么代价。
赵大太太长长地吸了口气,这才道:“娘娘只是嘱咐妾回去之后不要将娘娘的情形胡乱说出去,娘娘念着八皇子的事不能开怀,妾劝说了几句娘娘不肯听,和妾讲了些话都是平日里八皇子的种种,娘娘还说早知如此……”说着掉了眼泪,“怎么也不让八皇子跟着长途跋涉去陪都,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八皇子再也不能回来了。”
赵大太太回完话提起帕子来擦眼泪,眼泪流的多了整个人也完全镇定下来。
赵大太太道:“娘娘连看一碗粥都能想起那是八皇子爱吃的,可见娘娘对八皇子牵挂之深。娘娘这是痛失爱子这才会……”
赵大太太这边跪着回话,养心殿的偏殿上也跪着一个人。只等到宫人将赵大太太所说的都向皇帝凛告了,皇帝这才让内侍将偏殿里的赵宣桓带过来。
赵宣桓走到正殿上,又复跪下来。
皇帝坐在御座上看奏折似是早就忘了面前还跪着一个人。
大殿上异常的静谧,偶尔能听到皇帝放奏折的声音。皇帝看了一摞奏折,上面的内容千篇一律,他登基这么多年了,很少能看到这种情形,满朝文武一心辅政,竟没有第二个声音,就算是太祖皇帝在位时,朝中有几位名臣辅政也没到这种“天下太平,与世无争”的景象。
既然百官众口一词,哪还用得着他来批阅奏折。
皇帝丢下手里的御笔,拿起一本钦天监的奏折扔给赵宣桓,“你瞧瞧钦天监的安排是不是还合理?”
赵宣桓这才微微抬起身子,伸出手去拿地上的奏折,只见上面朱拟着几个字:治丧如皇贵妃。赵宣桓合上奏折恭敬地低下头道:“皇上,微臣以为不妥。”
皇帝抬起眼睛,目光凌厉地扫向赵宣桓,“哪里来的不妥?朕已经传了你母亲问话,你母亲和你的话大相径庭,朕让人将你母亲带来与你对峙如何,倒要看看你们母子谁是欺君罔上。”“皇上真的相信臣母的话?蔡氏一族何以根基如此之深?我母亲何以能控制赵家这么多年?蔡家这种外戚,就要斩草除根,否则将来卷土重来未可知。”赵宣桓说到这里顿了顿,声音微微高了些,“微臣句句肺腑,若是皇上以皇贵妃之礼安葬华妃娘娘,九皇子仍旧是身份最高贵的皇子,那便是给蔡家留了一丝希望,蔡家必然还会依仗这个再重新结党。”
“母亲已经和微臣说过,华妃娘娘就是为了九皇子能再在皇上面上得宠,才会出此下策,皇上因八皇子痛心,华妃娘娘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才要用八皇子重获恩宠。”都说知子莫若母,在母亲身边这么多年,他又何尝看不懂母亲的一举一动,从宫中回来母亲谨言慎行,不再提起要劝华妃进食的话。他就知道,华妃必然是想出了万全之策,这个万全之策就是以死保全九皇子。
龙椅上的皇帝脸色更加深沉,一双眼睛里迸射出阴冷的光。
大殿里死一般的沉静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赵宣桓却没有半点犹豫:“华妃娘娘虽然没了,皇上必然会善待九皇子,在朝臣们看来九皇子就有可能会承继大统,重利之下必有勇夫,势必还会有人依附蔡家支持九皇子,只要一日储位未定必然就会再起纷争,国家因争储内乱,就难以抵御外敌,就如同皇上刚即位那些年各地逆党、叛军四起,我大周必然陷入危险境地……”
“大胆……”
一声怒吼,赵宣桓顿时汗透重襟。
皇上微眯起眼睛,“重利之下必有勇夫。你告诉朕,你在这里说这些话,是谁许诺了你什么?你是结的谁的党?你支持的不是九皇子又是哪个皇子?”
赵宣桓整个人重新伏在地上,“微臣不敢,微臣一心一意为朝廷为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