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明朝那些事儿(全) > 分节阅读_368

分节阅读_368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r/>我始终觉得,这事干得相当龌龊,就算动手,起码也得等人家吃完饭。

[1675]

落在他手上的民军头领,不是抵挡到底被杀,就是不抵抗投降被杀。总之,无论抵抗到底,还是不抵抗到底,都得被杀。

但事实告诉我们,在某些时候,这种方法是有效的,至少对某些人很有效。

这个某些人,是指张献忠之类的人。

关于张献忠的具体情况,这里先不讲;关于他后来有没有在四川干过那些事,也不讲;只讲一个问题——投降的次数。

我曾经在图书馆翻过半个月的史料,查询张献忠先生投降的相关问题,我知道他是经常投降的,但我不知道,他能经常到这个份上。

简单地说,他的投降次数,用一只手,是数不过来的,两只手都未必,而且他投降的频率也很高。有一次,从投降到再反,只用了十几天。

这是难能可贵的。一般说来,投降之后,也得履行个程序,吃个饭,洗个澡,找个地方定居,以上工作全部忙完,至少也得个把月。但张先生效率之高,速度之快,实在令人咂舌。

相比而言,李自成就好得多了。虽然他也投降,但还是很有几分硬气的,说不投降,就不投降,属于硬汉型人物。

大体而言,当时许多民军的行为程序是,起兵、作战、被官军包围,投降,走出包围圈,拿起武器,继续作战。

此类表演,基本都是固定节目,数不胜数。很快,你就会看到两个典型案例。

洪承畴跟杨鹤不同,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在他看来,要彻底扭转形势,不能招抚,不能受降,只有一个办法——赶尽杀绝。

这种方式的效果相当明显,短短几个月内,西北局势开始稳定,各路民军纷纷受挫,首领被杀。

他的优异表现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包括崇祯。对他而言,高升是迟早的事。

但他毕竟太年轻,资历太浅,还要继续等。

两个月后,一件事情的发生,缩短了洪承畴的等待时间。

崇祯四年(1631),估计是有心脏病,或是胆囊炎,起义军进攻延绥巡抚镇守城池的时候,这位巡抚大人竟然被活活吓死。

没胆的人死了,就让有胆的人上,洪承畴接替了他的位置。

进步是没有止境的,又过了两个月,他的顶头上司杨鹤被抓了,总督的位置空了出来。没人能顶替,也没人愿意顶替,除了洪承畴。

[1676]

崇祯四年(1631)十月,洪承畴正式接任三边总督。

噩梦开始了。

当时的起义军,已经遍布西北,人数有几十万。虽说其中许多都是凑人数的,某些部队还携家带口,什么八十老母,几岁小孩都带上,但看起来,确实相当吓人。

比如宁夏总兵贺虎臣,有一次听说起义军到境内观光,立即带了两千精兵,准备出战。到地方后,他看到了起义军的前锋队伍。

然而他没有动手,就在那里看着,静静地看着,看了会,就走了。

因为他始终没有看到这支队伍的尾巴。

这是一列长队,从前到后,长几十里

对这样的起义军,看看就行了,真要动手,就傻了。

问题在于,当时的西北,到处都是这样的队伍,穿街过巷,比游行还壮观,见着就发怵。

然后,洪承畴来了

在这个世界上,洪承畴害怕的东西,大致还不多。

在给朝廷的报告里,他天才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西北民变,人数虽多,但大都是胁从,且老幼俱在,并无战力,真正精壮之人,十之一二而已,击其首,即可大破之。

这意思是,虽然闹事的人多,但真正能打仗的,十个人里面,最多也就一两个,把这几个人干掉,事情就结了。

实践证明,他的理论非常正确,所谓几十万义军,真正能打仗的,也就几万人而已。

而这几万人中,最强悍的,是三个人: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

只要除掉这三个人,大局必定。

这三个人中,王左桂已经被杀掉了,所以下一个目标,是王嘉胤。

然而就在此时,洪承畴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王嘉胤死了。

王嘉胤是被杀的,杀掉他的人,是他的部下。

他的部下之所以要杀他,实在是被人逼得没办法。

逼他们的人,叫做曹文诏。

第二个猛人

对曹文诏这个人,洪承畴曾经有过一个评价:世间良将,天下无双。

曹文诏,山西大同人,和洪承畴不一样,他没有履历,没读过书,没有背景,出人头地之前,他只是个小兵。

十年前,他在一个人的手下当兵,跟着此人去了辽东。这个人叫做熊廷弼。

九年前,广宁兵败,明军溃败,他没有逃跑,而是坚持留了下来,见到了他第二个上司——孙承宗。

六年前,孙承宗走了,他还是留了下来,此时,他已经当上了游击,而他的新上司,就是袁崇焕。

[1677]

两年前,他跟着袁崇焕到了京城,守护北京,结果袁崇焕被抓,他依然留了下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