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失街亭北伐失利
也就是说,孙武其实只是一个军事理论家。就像着名的西方军事理论家,《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一样。巧的是,克劳塞维茨被称为西方的兵圣。
回到正题,当时赵云和邓芝在箕谷也打了败仗。赵云收拢士卒,固守险要,最终没有太大损失。赵云被贬为镇军将军。
诸葛亮问邓芝:“街亭军败,我军兵将纷纷溃退,兵将相互失散。你们在箕谷也是兵败撤退,为何士卒建制都这么完整?”
邓芝老实回答:“我军虽然兵败,但是,赵将军亲自率军断后。曹军追来,看到赵将军,纷纷驻马,不敢来攻。所以,我军将士没有走散的,物资、粮草也都没有遗弃。”
诸葛亮也感慨:“当年先帝曾说,子龙一身是胆!”
诸葛亮也就感慨一下罢了,他又如何能想到,这是赵云最后一次出征。
当时,赵云营中有不少盈余的物资,诸葛亮就跟赵云说:“将士们都辛苦了,这些物资就给将士们分了吧。”
赵云一心为公,对诸葛亮说:“此次出军,打了败仗,大家哪有脸面要赏赐呀。还是把物资都存入府库,等到冬天的时候,再拿出来赏给将士们吧。”
这时,有人劝诸葛亮:“丞相,此次兵败,不是因为丞相用兵不到,也不是将士不肯用命,只怪马谡违抗丞相方略。”
诸葛亮感慨道:“是我识人不明,不会用人呀!”
麾下继续劝:“我们甫一出兵,立即三郡响应,这说明,人心思汉。不如趁此机会,再度杀回祁山,给曹贼措手不及。”
诸葛亮说:“大军在祁山、箕谷,比贼军多,却还是打了败仗,这说明是出错的是我这个主帅。从今以后,我们要一心为国,厉兵秣马。”
其实,这次诸葛亮虽然并不,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收获。其最大的收获就是,收降了大将姜维。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在姜维很小的时候,其父姜冏为郡功曹,在羌胡叛乱时死于战场。姜维与母亲相依为命,喜欢研究郑玄的经学。朝廷因为其父死于国事,赐姜维为中郎,参赞天水郡军事。
诸葛亮北伐时,天水太守马遵当时正带着姜维、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人在外面巡查。听闻诸葛亮大军北伐,郡县纷纷响应,马遵怀疑姜维等人与自己不是一条心,趁夜遁走,逃到上邽。
姜维等人发现太守跑了,追到上邽的时候,城门已经关闭,根本不让他们入城。大家见不到太守,又返回冀县。结果,冀县也是城门紧闭,不让进城。姜维等人无家可归,在冀县城外,头对着头,撅着屁股一合计,干脆投奔诸葛亮得了。
诸葛亮见到姜维,大喜过望,非常器重。封姜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当阳亭侯。诸葛亮给张裔、蒋琬等人写信时,忍不住在信中夸赞,称姜维为凉州上士,马良等人都不如姜维。有称姜维心存汉室,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天有不测风云,刚投奔到诸葛亮帐下,马谡又败了,导致整个北伐大军被迫撤退,姜维便与老母失散。后来曹魏方面请姜维老母给姜维写信,劝姜维回归曹魏。姜维给母亲回信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意思是说,自己的志向是在蜀汉,不会再回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