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38
回来了,可是她出发的前一晚到底还是没忍住,半夜赶了回来。
客厅的地板上放着她收拾好的箱子,他在卧室的门外徘徊了很久,到底是没有推开那扇门。一个人在客厅坐了大半夜,晨曦初至的时候,又悄悄地离开了。
付子桐她们驻点的村庄在本市辖区的最南边,大山边上很偏远的一个小山庄,总共只有一百多户人家,交通情况很糟糕,没有直通的客车,需要到七,八里外的一个路口坐车,进村的路全是那种山路,很不好走,送他们的司机好不容易才把车子开到了村头,村子依山而建,所有的房屋都坐落在半山腰。村里也没什么比较好的经济来源,靠的就是山坡上的那几亩薄地。
她们被安排住在村里的小学里,付子桐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学校,房子大约是上个世纪盖的,青石和白灰的墙,连砖和水泥都看不到,教室前面的一块空地上支了两个破旧的篮球架,算是学校的操场了,一群孩子在那里跑来跑去,看惯了城市里高大的教堂楼,漂亮的塑胶操场,突然站在这儿,她有种虚幻的不真实感。
她们住的地方其实就是一间教室,四张床放在里面,空荡荡的。陪她们过来的老村主任有些不好意思,一个劲地搓着手,“条件太差,你们城里人肯定不习惯,要委屈你们了。”
肖景荣放下行李,回头和老主任说,“你放心,我们会习惯的,再说了,如果咱们这儿条件好,我们也就不用来了。”
话虽然这样说的,可等人都离开后,四个人看着空荡荡的屋子还是忍不住面面相觑。大家的心情差不多,来之前知道条件会很差,但没想到会差到这个程度。
肖景荣到底是组长,苦笑着安慰大家,“既来之,则安之。现在反正是回不去了,剩下的就得咱们自己动手了,咱们先把炉子生上,这么冷的天没有炉子可是要命。”
可是,她们哪儿生过炉子啊,捣鼓了半天,冒了一屋子的烟,炉子却还是没有生着,大概是弄的动静太大了,过来一个四十多岁的女老师,手脚麻利地帮她们生着了。
“我姓柳,就住你们隔壁,以后有事情就招呼我。”她热情而爽快地介绍自己。
“柳老师,这个炉子晚上会不会着人呢?”同来的小孙有些担心地问。
“没事的,晚上你们的门别关那么严实,只要透点空气进来就没事。”
“啊?晚上不用锁门的吗?”
“农村不像城里,乱人少,晚上很少锁门的,这些年也没听说谁家丢过东西的。再说了,咱们这儿是学校,你们放心好了,没事的。”
见大家还是将信将疑的样子,她又说,“真的,我在这里住了二十多年了,村子虽然穷,但人都特别好。”
于是,在这里的第一个晚上,大家都在一种全新的体验中度过了,不上锁的门,薄薄的硬板床,好在行李中给她们带了电热毯,被窝里还算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