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节
出了事,真需要钱,仍然可以贷款。
蓝凤把这想法一说,谢丞忆和蓝小哥哥都赞成。
“咱们当初是挂靠的,如果我买地皮盖房子会不会麻烦。”蓝凤可不想为他人做嫁衣。
蓝色记忆不怕,反正房子写的是她的和小哥哥的名字,最后撕破脸不过是她们换个名字重新开业。
可盖房子拿地皮可不一样。
谢丞忆寻思了下,“我去问问,如果不保险就再等等。环境越来越宽松了,听说上面也在研究政策。总不能让一些店铺不明不白的开着。”
这样收不到税,最后损害的还是国家利益。
蓝凤也觉得心急了,还是等85年再说,省着麻烦。
开业三天一切顺利,蓝凤也放了一半的心。
老师又催她投稿了,谢丞忆也总用幽怨得眼神看着她。
诶呀妈啊,脑壳疼!
都是催债鬼!
先把投稿写了,还是环保章。
章开头列举了个事例。
早在18世纪伦敦就开始逐渐雾气弥漫,到了19世纪初之后更是开始带有致病性。到了1952年底,又一场大雾的伦敦市民开始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发生哮喘、咳嗽等等症状,短短几天时间就造成英国4000人突然离世,数周后又有几千人死亡,共计死亡1万2千多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
这件事蓝凤曾经在杂志上看过,具体的数据是在京大图书馆查的。
京大图书馆不愧是北京第二大图书馆,最大的图书馆是国家图书馆。
从78年开始,图书馆的藏书就日益丰富,增加了很多外书籍或是翻译书籍。
华国不在固步自封,也在抬眼看世界。
人们都是受了伤害才记得教训,这场史无前例的空气大灾后,伦敦人终于开始着手治理,1956年,英国还颁布了《清洁空气答案》成为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
现在伦敦虽然仍叫做雾都,但是空气清新,治理效果显著。
但是!……
蓝凤开始转折,也到了章的重要部分。
伦敦治理花费了二十多年治理环境,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如果我们算笔账的话,政府用来治理环境的钱大大多余当年他污染环境创造的利润。
只不过当年的伦敦政府没有那么长远的眼光。
接着蓝凤开始拍马屁了。
华国人注重历史,早就有以史为鉴的成语。
国人读史,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希望能够不重蹈覆辙。
现在伦敦的烟雾事件也是给我们提了个醒,经济发展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要不然多年以后,子孙后代还要多花钱去修复,得不偿失。
蓝凤写完,有些怅然若失,她只敢写成这样了。
希望这个边鼓能有人听到。
第142章买衣服
蓝凤一鼓作气将章写完,又检查了两遍,老有没有语句通讯的,有没有错别字。
然后找出信封,因为常给家里写信,是不缺信封邮票的。
蓝凤这次不准备走谢丞忆的内线了,也不准备往北京晚报投稿。
换一家。
比如《北京科技报》、《北京生活报》之类的。
都说做生不如做熟,但她不知道她这篇章会不会踩雷。
虽然她已经很谨慎了。
因为不确定所以也不想连累其他人。
她反正毕业之后就干有钱途的个体的。
又不在体质内混。
但是谢丞忆可是立志混体质的,所以这事还是不让他沾边了。
不过也许她小题大做了,现在的报纸挺大胆的,蓝凤看过谢丞忆拿来的内参,上面还有批评“官倒”的呢。
她看了都要为这位作者捏一把汗,真敢说大实话啊。
蓝凤抽空把信邮了,能不能选上她就不管了,老师再问她也有说法了。
她准备找招娣、来娣堂姐买几身衣服,她、小哥哥和谢丞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