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耽美女生 >长相思紫禁城 >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

如果当初没有在围场遇见玄烨,现在他会在何处?如果玄烨轻易放弃,他又会在何处?也许会成为父亲一样的大官辅佐玄烨,也许会成为守卫边疆的战士为他打天下,也许……

——也许不会有而今的思念与刻骨铭心的伤痛。

他已经一无所有了,玄烨还要让他呆在身边忍受煎熬,连一次建功立业的机会都不肯给他——真的要这么绝情吗?

眼前杯盘狼藉,盘中骰子安红豆,相思入骨。容若饮了一口残酒,酒入愁肠,透心凉。

《采桑子》: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他再也无法拥有少年时的梦想,他的生命也将如春花般迅速萎靡。

次日,容若高烧不退,滚烫的身子,却冒不出一滴汗。

明府的下人为了公子的病奔走煎药,试了好多药,不见效。觉罗氏急得眼泪汪汪,在厢房床榻前陪着儿子。明珠招呼着来了又离开的太医。

当此时,玄烨正忙于作出塞前的准备。

容若的好友都来看他,叫他宽心,以待病好。

五月二十九日夜,前来探病的好友被拒于府外。小贵子守在明府西园的入口,不许任何人踏进西园。明珠和觉罗氏在大堂坐立不安。

玄烨牵着容若的手,扶着他在西园行走。穿过一座座假山,来到溪前,迎面而来的风,猛一吸,花香袭人,骨肉酥软。

“我想歇一歇。”容若对玄烨道。

“好。”玄烨扶着容若坐下。

“我累了,我想躺着。”

“好。”玄烨坐在容若身旁,让他枕在自己的臂弯。

容若望着玄烨的脸,嘴角勾起一抹微笑。

“你笑什么?”

容若道:“我就喜欢看着你,看着你就高兴。”忽而他变得惊恐万分,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般无措,“可我觉得我看不够,永远也看不够,我怕我会再也看不到你。”

“别怕。”玄烨伸手抚平他的眉,“朕会守护你一生一世,没有人能从朕身边将你夺走,老天爷也不行。”

容若说话有些吃力,断断续续地吟着昨日作的《夜合花》诗:“阶前双夜合,枝叶敷华荣……疏密共晴雨……卷舒……因晦明……玄烨,当初说的那番话不是我的心声。我之所以离开你,是不想让你受人口舌。”

“朕知道。”玄烨道,“这一年来,朕白日忙于朝务,晚上埋头于治国蓝图,分秒必争。朕就是要证明给你看,他日朕开疆拓土,繁荣我大清江山,百族唯朕独尊之时,没有人再敢非议朕的过非。朕倾尽所有也要成为千古一帝,开百代先例,名正言顺地拥有你。千秋功过,留予后人评说。”

容若哽咽无语,泪水迷蒙了他的眼。玄烨温柔地拭去他眼角的泪。

容若拉着他的手,摇了摇头:“很多事情不是想怎样就能怎样的。玄烨,男人和男人不能相爱,这是自古以来的规律,你我无力更改。”

顿了顿,他又道:“我总是想着建功立业,不是自恃才高,而是因为你是心系天下的明主。只有拥有同样的心志,才配追随你左右。可是,若想伴你左右,就不能爱你;若要爱你,又必须离开你。玄烨,我好想你!”

玄烨胸口起伏气:“容若,朕不知道该怎么说你?你为什么总是把事儿藏在心里,你让朕帮你承担好不好?从现在起,不要再胡思乱想,好好养病,一切交给朕处理。”

容若抬手抚摸玄烨的脸:“玄烨,你想得太简单了。人言可畏!我不要我的玄烨在青史上留下半点瑕疵。”

“朕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朕只在乎你的想法。现在朕知道了,你爱朕,这就够了。”

容若在玄烨怀里啜泣,泣不成声。

——“如果有来世,宁为女儿身,只求天意别再弄人。”

这是容若的最后一句话,来不及道别。

夜合花随风落,白色的花瓣洒向空中,作为最后的祭礼。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

天地苍茫,满天落花,人在其间,身如蝼蚁。玄烨悲痛欲绝,抱着容若僵硬的身体坐了整晚。

“皇上,还去塞外吗?”

“去。”

当发现所有的努力都只是一个荒谬的错误时,已找不到不再努力的理由。

都说天意弄人,他却相信人定可以胜天。只要努力,没有什么是达不到的,如今发现,还是有很多事,谁都无能为力。

公元1686年,清军包围雅克萨,俄军弹尽粮绝。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公元1690年始,康熙三征葛尔丹,在内外蒙古实行蒙旗制度,在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地派驻将军及参赞大臣,加强了北部边疆的统治。

公元1717年,清廷出兵xī • zàng,大败准葛尔军。

落日的余晖投进乾清门,玄烨坐在龙座上,堂下没有人一个人。偌大的乾清门空荡可回声。这绵延万里的大清江山都是他的,可他想要的,唯容若一人而已。

他是千古的明君,功绩卓著。

他是天才的词人,诗词卓越。

史册中留下的,就是这些,没有其它。

容若病逝的第二天,明府下人曾捎给顾梁汾一封信,里面是当年送严绳孙南归时容若赋的一首《送荪友》。

人生何如不相识,君老江南我燕北。

何如相逢不相合,更无别恨横胸臆。

留君不住我心苦,横门骊歌泪如雨。

君行四月草萋萋,柳花桃花半委泥。

江流浩渺江月堕,此时君亦应思我。

我今落拓何所止,一事无成已如此。

——若干年后,什刹海畔,白发苍苍的顾梁汾举目眺望。

山含烟,柳扶水,风动绮霞,景如画。应情应景,老人清泪满面。他想到了那首诗,和诗后的一段话。

“世上从来不缺因经历相似而懂我诗词的知己,可玄烨在我心中无人可以替代。他很少读我的诗词,却是肯听我说话的人。只可惜人各有志,心性不等。我与玄烨走到今天这一步,皆因相爱不相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