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苏轼则是尴尬地笑笑,过了一会儿才后知觉地反应过来不对啊,我尴尬个啥那个故事是王安石为难我诶,该觉得尴尬的是王安石吧
明弘治时期
王守仁看了看对面的唐伯虎,笑道“子畏不愧为风流才子,这经历着实精彩。”
唐伯虎丝毫不惧他的调笑,悠哉地反击道“寅一介凡夫俗子,也就只能传一传凡人的风流逸闻,比不得伯安专门拥有一本神异的靖乱录。”
王守仁
当然,故事虽然不那么真实,但咱冯老师的本意也不是写严肃正经的史书啊是吧正如他在情史中所言“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他的目的是通过讲故事来让大家明白道理。
冯梦龙在喻世明言中叙述道“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意为相较经书,大众艺术、通俗小说更具有普适性和感染力,影响力也更加广泛。
以上种种,我们皆可以看出冯梦龙对文学教化作用的重视,他的作品受众不仅是文人墨客,还包括市井民众,而历史名人的家长里短和人际交往显然更贴进生活,也更容易激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以情教民更有帮助。不知道古人听名人逸闻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啊,反正我是听得挺开心的,既能看别人的热闹,又懂了道理,这波属于双赢。
唐伯虎、苏轼、王安石你们倒是赢了,输的只有我们罢了
往好处想,至少咱成名了,死后还能在宣传教化方面发挥余热,也算功劳一件吧,苏轼只能如此安慰自己。
明崇祯时期
冯梦龙哑然,明明他的目的很正经,怎么经过后世人补充说明之后就莫名显得怪怪的呢
冯梦龙的“情教说”体现了他系统完整的情教思想理论首先是天地有情、化育万物,“万物生于有情”,“四大皆幻设,惟情不虚假”;其次是愿得有情人,无情化有情,鞭挞无情薄幸,礼赞私情情爱;再次是辨析情秽、情贞,提出“淫实非情”;最后是化私情为公情,以情教众生,构建“乡国天下,蔼然以情相与”的“有情社会”。有学者指出,“冯梦龙的情教说体现了晚明文学思想的又一次转折,即从放任自我、追求享乐的个体情感论向关注国事、教化众生的伦理情感论的转折”。
以我贫瘠的语言能力,大概只能感慨这就是冯先生的一种温柔的大爱,或者再剽窃一下北宋著名大思想家张载的横渠四句来解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嗯,但愿我没理解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