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王守仁被誉为“心学”创始人,其思想以仁义道德为核心,对中国的政治、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明穆宗称赞其为“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明末清初散文家魏禧说“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清代学者王士祯道“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而现在,我们称阳明先生为“五百年来第一完人”、“中国古代最后一位圣人”,知行合一,是他思想的精华,也是他一生最完美的写照。
那个立志做圣贤的少年,最终如愿实现了他的梦想。
这成就堪称王炸,直接在各时空惊起一滩鸥鹭。
明正德时期
王守仁平静地站在书院门口,眼底无波无澜,仿佛光幕说的人不叫王守仁似的。
“王先生,光幕上说的人,是你吗”路过的大爷小心翼翼的问道。
王守仁点了点又摇头,温柔笑道“可能是我,也可能不是我。”
那是另一条人生轨迹上的王守仁,那个王守仁做的事,他不一定有机会做。
从光幕出现开始,一切就已经变了,未来如何,尚未可知。
远方的皇城里,被“圣人”二字震惊到恍惚的天子和大臣们终于回过神来。
“圣人啊”朱厚照面色古怪,眼神先是从幽暗变为纠结,又从纠结归于平静,末了,他长叹一口气,仿佛下定了什么决心似的,垂眸唤道
“刘伴伴。”
天子的声音无情且冰冷。
刘瑾砰一声跪倒在地,他知道,他的日子到头了。大抵是时运不齐吧,谁能想到随便往旁边踢的一脚,竟踢到了一块铁板呢
明弘治时期
“这说的真是我那孩子”当震惊过于频繁时,王华反倒有些不信任自己的耳朵了。
李东阳哭笑不得“我想余姚应该没有第二个成化八年生的王伯安。”
“自古圣人可遇不可求,大明能得这样一个人才,实乃大明之福啊”朱祐樘心情颇为愉悦,听了半天糟心事,到现在总算有个好消息了,“王爱卿,朕已经迫不及待想听到令郎的殿试奏对了”毕竟光幕说这次会试王守仁会通过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