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0 章
有多少“子曰”,连孔子看了都忍不住骂一句,“我可不是这么曰的。”
言归正传,楚昭继续道:“闭门造车终不可取,学说之纷争,虽各持己见,却诠释了何谓理不辩不明。”
“我想着不若在书院中定期设坛辩论,每期定一中心议题,命人记下双方论辩,编纂成文。如此不仅可以促进学术交流,更可为后世积累智慧。”
她的意思很明白,教科书是大秦推行的官方思
()想,必须是博采众长后的精华、必须统一。
但哪些内容可以作为精华放进去,就需要你们自己好好辩上一辩,她绝对支持这种自由学术会议的定期开展,甚至期待收集、刊登学术会议论文的期刊出现。
思想总能在不断冲突讨论中实现互相融合的,就算这一代老古板固执,这种环境下培养的下一代弟子也会好得多。
她的音色尚且稚嫩,语气却平和充满力量,足以让在场的每一位都听得真切。
不少人纷纷倒吸一口冷气,嘶——如果这个想法成型,那岂不是要再现当年稷下学宫的盛况!
要知道当年的稷下学宫着实酝酿出了不少大家与成果。
比如儒家“孔孟荀()”中的荀子,他就受到了稷下学宫的大量影响,提出的观点在儒家中独树一帜、另开一派、堪称异类。
甚至因为他的很多观念与传统孔孟之说背离,他还带出来了两个标准法家弟子李斯和韩非,让不少人纠结了很久荀子究竟还算不算儒家。
但不管怎么说,稷下学宫那会儿,百家学说是真兴盛啊,不少人脸上流露出追忆的神色,一时间,场上鸦雀无声。
定……定期举行主题辩论??[(()”一位博士率先回过神来,他颤抖着声音问道,“这……这真的可行吗?”
陛下养了数量不下于七十个的博士,但这些博士往往只作为某种人肉搜索引擎存在,负责替始皇查阅资料、解答问题。
这个职位作为整体时候还好,总有人被召见,作为个体是真难脱颖而出、被始皇注意到啊。
因此一般情况下他们都闲得发慌,所以差不多都来书院里领了个教职。
作为有正经官身的人,他们往往心底不怎么看得上这个从民间召集来的草台班子。
但眼下辩论这件事不同,它由楚昭提议发起,就带有了半官府性质,那岂不是意味着优胜者必然受到大量瞩目,乃至陛下的注意?!
这哪是什么辩论啊,这分明是通向升职加薪的一次大考啊!
至于驳倒这群人?那不是有手就行?其中一位博士满是傲慢地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