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初展谋略
陈平在丞相位置上混了十多年,他比谁都清楚百官之首最难当,才能不足上去了迟早也得下来。况且周勃的为人陈平很清楚,周勃不但好勇而且争功,诛杀吕氏,周勃一直认为自己是第一功臣,所以不把百官之首的位置给他,恐怕会丧失数十年来将相和的大好局面,这对于新皇帝是大大不利的。因此,倒不让周勃去火坑上烤一烤,让他自己去慢慢体会。
结果,陈平说服了刘恒,刘恒任命陈平为左丞相,周勃为右丞相。车骑将军灌婴晋升任太尉。
年轻的刘恒就这样不留痕迹地封赏中重新构建了朝局的权力天平。
与陈平得到封赏的平静不同,周勃在得到右丞相的任命后,一脸骄色地出了未央宫,文帝则望着他出去的背影,非常恭敬。周勃的踞态被一位仁兄看到了,心中不满。
他的名字叫袁盎。
袁盎时任中郎,在吕产和吕禄府上做过家臣,文帝即位后,由其兄袁哙举荐做了中郎将,他机智雄辩,且又耿直敢言,袁盎的性格和才能注定了这位仁兄终究会成为朝中的风云人物,而且多年后他将一手炮制一个天大的冤案。
这位仁兄非常的勇敢,吕产的风头还没过去多久,他就敢跑去向刘恒告了周勃一状,要是胆小的人,唯恐避之不急,等过了风头再说。
袁盎见到刘恒问道:“陛下将丞相视为何人?”
刘恒有点不解:“不言自明,社稷重臣?”
袁盎摇摇头道:“非也,丞相是功臣,非社稷之臣,臣认为陛下对丞相过于恭敬,丞相不知内省退让,反而面有骄色,这岂是君臣之道,臣私下认为陛下不应用此等恭敬态度待丞相。”
刘恒听完,虽然心里一惊,很是认同袁盎的说法,但刘恒却默不作声,不置可否。
刘恒不是不知道君臣之道,但是当务之急自己立足不稳,只能对大臣加以笼络和容忍。所以即便袁盎的建议很正确,他也不能明显的表态。
袁盎是个聪明人,他见刘恒不置可否,也不多说什么,只能悻悻然告退。
让人意外的是,周勃很快就在右相职位上出了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