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郁闷
“龟孙子,就是个没种的狗!”屠夫望着韩信的背影骂道。
正是这么一个懦弱的行径,这么一个屈辱的举动,在韩信的不懈努力下,竟变成历史上的美谈。为什么一个日后能率领千军万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名将会甘愿钻人家裤裆?要知道,韩信手中还有剑。对此,韩信也有自己的解释,“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於此。”
忍就一个字,他只做一次。
有首歌词写道: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韩信他是在磨炼自己的内心。
作为一个伟大的统帅,磨练的不仅仅是外在,还有内心,内心的强大才是真的强大。
项梁叔侄起义,渡过淮水。他投奔到项梁麾下当了个小兵。项梁败死,他又跟随项羽,项羽让他做了执戢郎中。他曾多次向项羽献策,项羽答复很简单,不予采纳。
项羽不喜欢搞阴谋诡计,在他眼里,与其浪费时间在伤脑筋上面,还不如多锻炼锻炼肌肉。
久而久之,韩信越来越寒心。
虽然说项羽不理睬他,但亚父却注意到了他。他给项羽的意见是:要么用他,不用就杀掉他,免为他人所用。
范增七十多岁的人,心却恁狠。
项羽的答复也很爽快:亚父,您多虑了,一个小小的执戟郎中,能掀起什么风浪?
范增只能一声长叹,后来再也没提过这事。
韩信的脑袋是保住了,但前途是保不住的,在楚军那里混,得不到项羽的赏识,能有什么前途!在楚军的这段日子里,韩信虽然默默无闻,却跟随着项羽亲身经历了几次大战。他虽然寂寞,却很充实。
一个伟大的统帅必须忍受寂寞,并在理论与实践中完善自己。
韩信不是一个能安于现状的人。
他有梦想,他胸中的百万雄兵,如果不运用于战场上,他宁愿死。这个时候,项羽从咸阳回来,分封完毕,天下兵戈暂息。汉王刘邦被迫入蜀,韩信早就听说汉王宽厚仁义,重视人才,于是离开楚军,随汉军一起入蜀。
这时候的刘邦,窝了一肚子的火,哪有心思去考察人才,而且一路上逃亡的将士很多,来追随的也很多,军营就像菜市场,进进出出。因此,韩信来投奔,并未引起重视,他只得到个连敖(楚官名,与军中司马差不多)的官职。
连敖没干多久,韩信积累满肚子的牢骚无处发泄,一天与十三个同僚喝酒,几杯酒下肚,酒精一上脑,嘴巴就管不住:什么楚霸王算个屁,汉王算个屁,什么他们就配给我提鞋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