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这个讨论将会持续一整天,最后各科研领域总结出来的科研规划蓝图集中呈交到大会主席那里。
次日上午张志鹏做大会主题演讲,演讲时间为整个上午,主要就是为所有科技领域设计规划蓝图。
下午则是分组讨论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科学研究如何相辅相成。
讨论结束之后,将会起草相关的文件并举手表决通过。
晚上则是分组讨论最新的国内高校以及学术机构的职称晋升制度。
职称,对于所有科研人员来说就是个命根子,必须得解决这个问题,用职称来引导并削弱国外学术期刊对国内科研人员的影响力。
次日,是大会正式开幕的日子。
张志鹏依然早早就起床,虽然大会上午9点才开幕,但是,在开幕之前还是有不少的事情要做。
具体琐事自不用他去管。他现在主要是希望能够得到大佬们的支持,最好是在主要的大会议程上先统一了认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还是要尽可能地把科学界的权威大佬全都拜访到位。
所以,趁着吃早点的时候,他还要跟几个大佬聊几句,以获得他们的支持。
早上去吃饭的时候,在餐厅他遇见了袁龙平。
张志鹏马上就走了过去帮着他打菜端饭,最后和袁龙平坐在一张桌子上吃早点。
张志鹏对袁龙平是非常尊敬的。
这是一位让华国人民吃饱饭的可敬长者。
袁老其实一开始起点并不是太高,大学毕业之后被分到湘省一个地区农校工作。
若是一般人的话,也许从此就沉沦底层了。
但袁老却是继续勤恳努力,孜孜不倦地为育种提高产量而努力着。
他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功利心,他就是想要让这个国家有高产水稻,不要再挨饿。
结果他成为发现杂交水稻增产优势的第一人,这才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国内杂交水稻专家。
可能是因为他出身底层的缘故,尽管他此前在七八十年代已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培育的杂交水稻在全国获得大面积推广,可他连续多年获得两院院士参评资格,都名落孙山。一直到1995年,他才最终成为工程院院士。
其中坎坷不足与外人说。
但即便如此,袁老都没有心生怨艾过,而是继续勤勤恳恳地工作着。
这是个老黄牛式的科学家。
他压根就不会投机取巧,更不会拉关系走门子。
一边吃饭,张志鹏一边跟袁龙平聊着。
聊他现在正在研究的超级稻,聊国内以及世界上目前存在的种子问题。
当然,这些话题都是一带而过。
张志鹏最想跟袁龙平聊的是职称评选新规以及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科学研究如何协调的问题。
张志鹏提出了自己的思路,袁隆平毫不犹豫地表示赞同。
袁老说:“现在我们很多同志思想确实跑偏了。”
“他们认为在国外顶刊上发表论文就是最大的成功!他们还认为,只有获得国外承认的科学家才是真正伟大的科学家。”
“他们心里只想着自己的个人荣誉和获得的利益,这显然是不太对劲的。”
“难道,科学家的任务不是造福民族造福国家吗?”
“只有研究出的成果对国家好,对民族好,能帮助国家强大,帮助经济繁荣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好成果!”
“至于个人荣誉啥的,那其实全都是副产品,在我看来,都不重要。”
袁老这一番话让张志鹏十分感动。
这才是真正为国为民的科学家嘛!
这才是一个科学家应该有的品质。
科学界的确是应该整顿一下了。
张志鹏微笑着对袁龙平说;“袁老,咱们一起努力,争取把更合理的更符合国家利益的科学界的制度建立起来。”
“咱们绝对不能再让科学界继续跑偏下去。”
袁老听了,十分的高兴。
他笑着说道:“志鹏同志啊,如果你要下定决心把这件事情做好,那没得说,我一定会全力支持你的!”
吃完早饭,便有车辆驶入国家宾馆园区,准备送参会的代表去国家礼堂。
张志鹏原本被安排坐红旗礼宾车前往。
但是,他觉得自己不能搞特殊。
其他科研泰斗都是坐大巴车去,自己若是过于例外,也不好看。
张志鹏便陪着钱老、于民以及袁龙平等人乘着一辆大巴车出发。
一路上,为了活跃气氛,张志鹏还特别模仿着刘保瑞老爷子的腔调,跟专家们说了《连升三级》这个单口相声。
他讲得绘声绘色,包袱抖搂得很干净。
虽然这是个老段子了,老科学家们早就听过,但还是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车内便流荡着一股快活的空气。
等到了国家大礼堂那边,张志鹏发现,这里已经是布置一新,显得格外的隆重。
可见国家对这次大会是多么的重视。
张志鹏到了大礼堂之后,就发现自己的位置在主席台的中间,跟领导挨在一起。
主席台上有二十来名的主席团成员。
除了张志鹏一个三十来岁的年轻人之外,其他都是至少七十岁以上的功勋老科学家。
这次安排采访的记者挺多的。
就在张志鹏刚刚下车的时候,就被不少的记者用照相机快门“轰炸”过。
他风度翩翩向记者们挥手致意,就瞥见金发碧眼的外国记者还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