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页
两人又匆匆赶回镇上。
元宵节一过,年味就会慢慢远去,农民们要开始新一年的劳作了。
田野之间已经能看到不少青绿色的小嫩草将泥土拱开,那嫩黄色的身体在寒风中微微发抖,仿佛在说:“哎哟,怎么还这么冷啊。”
春寒料峭,尤其是山里,自然是冷的。
坐在自行车后座的陈家康也打了个哆嗦,然后问:“嫂子,你说我们以后还会回到这里吗?”
“肯定会的。”向暖道:“这里就是我们的根,不管走到哪里,根都在这里。”
陈家康还不懂,只觉得自己不想离开这里,离开了就仿佛背叛了这个家,对不起妈妈跟哥哥。
可他又渴望学到更多的本事,照顾好嫂子。
小孩的内心是很矛盾的,但这些向暖并不知情。
将陈家康直接送到学校后向暖就回公社忙了起来。
她得把所有的产业都变得见光,不能再靠系统。
她还是觉得老天爷给她系统,让她来到这里,并不是单纯的就让她靠着系统自己发家致富就行了,这个格局太小了,也没有任何意义。
自给自足这种方式,体现不了她的任何价值。
或许她骨子里就不是那种安分守己的人,她喜欢挑战。
趁着这两天有空,向暖决定把招工给解决了。
当下就给几个大队分别打了电话,让他们推荐他们觉得合适的人来公社面试。
其实这种通知一下去,这些人肯定安排的肯定都是自己家的亲戚。
这是无可避免的。
向暖知道这种事是避免不了会被塞关系户的,所以向暖让每个大队来六个人,允许他们推荐两名自己的亲戚,但最后能不能被录取,那就看个人本事了。
这样各个大队的大队长不会觉得她太强势,也对关系户们有个交代。
这样双方都不会闹不愉快,毕竟农资社的成长是离不开这些大队长的支持的。
而且她已经给了他们三分之一的名额了,已经很可以了。
一人让一步,不是挺好的吗,水至清则无鱼,向暖是很明白这个道理的。
各个大队的大队长确实挺高兴的,虽然知道最后自己的关系户不一定能留下,但至少陶厂长给他们面子了。
就是不知道这个陶厂长选人的标准是什么了。
第二天,七个大队一共来了四十二个人。
大部分都是二十到四十岁的。
这次妇女占了一半,大概都知道有个养鸡场,养鸡这种活儿,还是交给妇女比较合适。
向暖今天一共要录取二十名。
其中三名她是要选进农资社的第一批职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