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页
永安山的附近满是结伴而行的学子,山中寺庙门前的大树下坐满乘凉之人,众人手执书卷安静阅读,香火伴着墨香萦绕在鼻息间。
永安学堂的朱红大门前,只见两抹身影从里面走出来,路过的书童见状皆拱手喊人,“大公子安,驸马爷安。”
待书童们离开后,张子航朝沈凭作揖告辞道:“大公子留步。”
沈凭回礼说:“有劳驸马爷的相助。”
张子航巡视四周,压低声道:“科举一事必然会成,还请大公子转告王爷稍安,清流派的大臣们已联名上奏,王爷这段时日切忌抛头露面,待秋闱乡试一到,自是收获之际。”
因中州治水的进展有了成效,清流派马不停蹄把科举改革的事情提上。
世家因坠楼案收敛许多,面对科考改善带来的权力集中不敢声张,当朝中出现联名上书的状况时,谢文邺很识趣地支持了清流派的做法。
毕竟此事若经改革,对世家而言并无太大的影响,虽然给了寒门更多求学的机会,让清流派有了壮大的希望,但那都是后话了。
难得一见文武百官上下同心之景,皇帝自然而然便纳了百官的奏疏,只是迟迟未见有定夺。
直到孔伐斗胆在朝堂上询问起此事,皇帝才给了一句“假以时日,明察需时”的回答。
有人琢磨其中的意思,还递了不少冰敬给宫里的人,几经周折打听到些许风声,原来皇帝想看皇子们的态度。
如此一来,众人心知肚明。
魏朝储君之位仍旧无人问津,两党又划了楚河汉界,自前朝覆灭后,皇帝便带着三子赵或四处征战,留下二子赵抑在魏都辅佐。
之后在肃清前朝余孽,讨伐外敌的这些年里,魏都有两派把持,一片风平浪静,天下太平。
直到大战告捷,收复前朝流失土地的喜讯传遍魏朝后,朝中大臣以为皇帝会立刻册封太子,岂料竟无半点动静。
又传闻千里外的赵或身负军功回京,沉寂许久的世家派瞬间有了希望,翘首以盼等着赵或归来。
清流派支持赵抑,世家派支持赵或,两党针锋相对互不退让。
而科举制的推行是出于赵抑的提议,清流派在此事自然是争分夺秒去推动,避免让赵或抢了功劳,丢了能扶持赵抑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