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修城(十月一号上架)
即使现在去某些城迹看不到天守,石垣还是到处可见的,毫不夸张的说,石垣也算是一种城池的象征。
为了建造石垣,除了需要城主点足了科技树,还需要大量的人员与金钱,因此早期的战国城池大多是建造土垒,到了安土城建造以后,建造石垣的城池才得以普遍。
石垣的出现,使得垒线顶端能够搭建更多的建筑物,也更有利于防守方从上方展开攻势。
石垣的搭建并不是随便堆积起来就完事的。事实上,只要看一看石垣堆积的方式就能大致看出筑城的年代。
日本国内的石材种类繁多,且坚硬难以修整,再加上战国时代群雄割据,要想收集同一形状的石材建造石垣十分困难,因此在刚出现石垣的战国末期,搭建的石垣采用“野面積”的方式搭建。
然后在石垣的后面以木头修筑城墙,在木头的外面还要抹上泥土,以防备火箭。
这城墙在城门的左右两边还修筑了两个马面,马面就是城墙有一部分突出的墩台。
这马面有两层,上面是露天的,下面一层是露天的,当然修建了几个狭间,用来射箭或是铁炮。马面的作用就是弥补火力死角问题。
接着就是城门了,直接连接正门虎口的大门叫作“大手门”或“追手门”,从大手门通往本丸的主干道就叫作“大手道”。与此相反的,城池的后门叫作“搦手门”。
所谓虎口即为城池的出入口,也叫作木户,攻防战的争夺之焦点所在。在虎口内有时会设置让敌人看不到己方骑兵的“马出”区域。
城门在构造上有分为橹门、高丽门、埋门、栋门等共8种形式。其中最值得一说的是“桝(jié)形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