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页
“.”
见她吃瘪,裘老先生绷不住大笑。
他摸了把胡须道:“小娘子这性子果真跟陆安荀般配,难怪那么多人陆安荀偏偏相中你。”
苏绾呵呵,您老人家误会了,当初是我先下手的。
裘老先生笑完后,正色起来:“你说抚州筹粮的事有法子,不知是何法子。”
总算说到正事,苏绾松口气。
她道:“朝廷筹粮之难,难在粮无储备,且其抚州情况紧急远水救不了近火。”
裘老先生点头:“你说得对。”
苏绾继续道:“抚州官府无粮,但抚州的商户有粮啊,不一定得调官府的。”
“嘶——小娘子这说法有意思,再细细讲讲。”
苏绾:“本朝商业繁荣,是以大多数钱财掌握在商人手中,米粮也是如此,民间有许多私人粮仓。既然朝廷没粮了,那不妨向民间借。”
“怎么借?”裘老先生原先坐直的身子微微前倾,兴致盎然地问。
怎么借?那就要说到“公募”之法了。
苏绾说:“朝廷向民间粮商公募钱粮,也就是今年先借,次年以一定的利还就是。”
裘老先生身子又向前倾了几分:“利钱怎么算?”
“可按钱庄利钱算。”
“你说得轻巧,”裘老先生道:“眼下人人都知道抚州缺粮,若我是抚州粮商,坐地起价必能暴富,何必贪图那点利钱借粮给朝廷?”
苏绾也正色道:“所以得要官府出面了,先定下规矩,所有坐地起价者一律重罚。二,若是借粮给朝廷,除了享受利钱还能得其他机会。”
“什么机会?”
“招商的机会。”苏绾说:“抚州水患严重,接下来必定要恢复民生,尤其是商市。接下来肯定有许多商人嗅到商机陆续赶往抚州发国难财。”
裘老先生从她口中直言不讳地听说“国难财”,愣了下,继而哈哈大笑。
“你这小娘子性子倒也爽快。”
苏绾继续说:“他们若想在抚州做买卖就得有资格,资格从何而来?那就以招商来办。有钱借钱,有粮借粮,多借多得。”
“好个多借多得,这倒不失为个好法子!”裘老先生点头:“津阳县招商的事我听说了,据说这法子还是你告诉陆安荀的?”
苏绾故作谦虚:“也就碰巧出了个主意而已。”
长得好看又聪明,还不卑不亢,不骄不躁。
裘老先生赞赏地看苏绾,一副看自家徒儿捡到宝的稀罕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