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功大难赏
关于茶史的起源,有先秦、西汉、三国等等说法,可谓是众说纷纭。
但可以肯定的是,早在两晋时期,饮茶就已经成了贵族阶级、文人雅士们的喜好。
当然,相较于后世,有关饮茶的礼仪、文化尚未完全形成,至少,现在并没有吃媳妇茶的习俗,但桓熙每纳侧室,总得让她们为谢道韫奉茶,久而久之,在桓熙家中,也就成了规矩。
显然,司马兴男对这种规矩并不太适应,看着前来敬茶的慕容英、刘美人、郭姜三人,埋怨桓熙道:
“好端端地,怎么就定下了这种规矩,今日还只是三盏茶,往后熙儿做了天子,三宫六院一起册封,那么多盏茶,岂不得要了老身的性命。”
都是自家人,司马兴男说话也没那么多的忌讳。
桓熙戏谑道:
“阿母休得胡言,孩儿可是晋室忠臣,只求能够侍奉太后,安敢有此妄想。”
“陛下,微臣斗胆建言,如今太子尚未婚配,不如派遣一支使团前往晋阳,为太子说媒,迎娶苻建之女,以示两家交好之意。”
与桓温相同,桓熙也提出了一个必定会被朝廷拒绝的建议:希望将永嘉之乱后,流亡江南之人全部迁回北方,以充实洛阳及周边郡县。
蓟县,宫城。
阿驹是桓济的庶子,深得司马兴男的喜爱,自然也会被带去洛阳。
就连王猛、邓羌也因为驰援有功,被超额册封为清阳县侯、临泾县侯。
“如此,苻建也能集中兵力,抵御桓熙。
慕容儁站起身来,上前将慕容恪搀扶起来,笑道:
慕容恪所言,甚合慕容儁的心意。
桓熙笑道:
“太原王此言差矣,吕护占据河内而降,但是此人反复无常,不能信任,太原王率兵南下,驱逐吕护,收取河内,怎能说是徒劳无功。
就在未央宫里喜气洋洋的时候,慕容恪也终于领着十万步骑回到了蓟县,至于慕容垂,则依旧留镇邺城。
桓熙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由陇右送往江陵,再由使者乘船,顺江而下,自然也花费不了多长的时间。
看似赋予了桓温军政大权,但是桓温不可能放弃在地方上的权力,主动来到建康,入朝为相。
可以想见,当朝廷使者前往洛阳宣旨的时候,桓温必定推辞不受。
“这种事情,母亲何必与我商量,自己拿主意即可。
太子慕容晔时年十二,也差不多到了该定下太子妃的年纪。
实际上,桓温也没真的指望现在就能够逼迫晋室迁都。
公卿大臣们阻扰的是桓温、桓熙父子二人的封赏,他们每前进一步,就距离谋朝篡位更近了一步。
王坦之的算盘珠子都已经拨到了桓温的脸上,桓温又怎会上他的当。
当然,等风头过去,慕容儁还是会把军权交还到慕容恪的手中,让他官复原职。
联姻,无疑是亲近双方关系的不二法门。
但一个只是平定叛乱,另一个却是光复旧都,收取司州,二者的功劳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这项建议引得众人哗然,褚太后在群臣的激烈反对之下,自是一口回绝,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毕竟桓温总不能在恩旨上挑着对自己有利的接受,不利的推辞。
慕容恪欣然领命。
好在公卿们早有对策,借口洛阳处在燕、虞两国的威胁之下,易攻难守,唯恐重蹈永嘉之乱时的覆辙,予以回绝。
当天,褚太后就带着小皇帝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前往太庙祭祖,向列祖列宗汇报这个好消息。
“陛下爱护,臣感激不尽,只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微臣统率大军南下,所耗甚多,如今无功而返,陛下若不责罚,何以服众!”
至于以交广二州兵权,换取司、并、冀三州兵权。
而慕容恪为他描述的二分天下的愿景,也让慕容儁为之向往。
因此,褚太后与群臣稍作商议,决定加授桓熙使持节、侍中,对于桓熙来说,只不过是虚衔。
但是这项任命,注定不能让桓温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