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永和九年
“桓熙占据关陇,地险而民附,陛下不可图也。
只是想要激化代国内部的矛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办到。
“诸君当年投奔桓某,桓某彼时尚且年少,只怕诸君也未曾想过,短短数年,能有今日之盛。”
收拾好心情,桓熙拍拍手,让歌姬舞娘们暂且退下,他对宴会上的将佐们感慨道:
但代国也不是这么好打的。
就在桓熙期盼着前凉内乱的时候,已经自称大虞皇帝的苻健也与丞相苻雄商量起了下一步的战略。
这几年,可谓是收获满满。
尤其是听说西套平原上的弓骑追随桓熙在洛阳作战,获得丰厚赏赐的情况下,更使他们羡慕不已。
凉州、并州无需阐述,至于河套,虽说刘务桓、刘阏陋头如今对待自己还算恭顺,但桓熙一直以来,都没有放松过在前套、后套平原施加自己的影响。
将佐们纷纷恭维桓熙的功绩,桓熙却道:
“非诸君尽心辅佐,桓某无以至今日。”
距离狼山之战,已经过去了很长的时间,苻氏已经重新整顿了兵马。
“夫君不是说过要戒酒么,今日怎么又喝了这么多。”
手上却不老实,谢道韫白他一眼,说道:
所以铁弗匈奴数次主动进攻代国,却屡战屡败,几次遭遇灭族的危机,可拓跋鲜卑却始终不能直接出兵,占领河套地区。
这话倒也不假,毕竟在宴席上,他一般不关注音乐,都在看舞娘纤细的腰肢。
此前桓熙还曾与桓伊说起,听过他的笛声,再闻酒席丝竹管弦,就只觉得索然无味。
桓熙在刘务桓、刘阏陋头的部落之中,本就存在极强的号召力,尤其是那些曾经跟随他作战的弓骑,一直对他怀揣着崇高的敬意。
说到底,二人都不会放过给对方拖后腿的机会,无论是与谁开战,他们都会伸出正义之手,给被侵略者帮帮场子。
当然,这也怪不得人家,以桓氏如今的实力,早已有了称帝的资本,到时大家都是元从,又何必再去拼搏。
想当初,他也曾被要求全文背诵这篇《兰亭集序》。
“夫君又在哄我。”
有妻妾相伴,儿女双全,又得王猛、权翼等能人志士的辅佐,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基业。
代国的部落大人们虽然会在拓跋什翼犍想要对外扩张时,拖他的后腿,但真要是外敌入侵,必然还是会放下成见,共御外侮。
东晋几乎每年都有大赦,曾经因为贪腐,而被发配充军的关陇官员们,早就已经各回原籍。
桓熙如今,重点关照三个方面的动态,一为凉州,二为并州,三为河套。
桓熙在大喜的日子说起这种事情,自然是他发觉麾下有部分将佐貌似失去了进取的动力,满足现状。
“燕国兵强马壮,骑兵众多,若往河北,与其在平地争锋,恐难胜也。
桓熙怀抱着阿满,看向谢道韫,问道:
“过了今夜,就是癸丑年了?”
当然,桓熙如今最关注的还是张重华的身体状况。
“下不为例,下不为例。”
至于前燕,桓熙心底清楚,对方就是自己未来最主要的对手,但有限的精力,还是应该专注于眼下。
当桓熙听说他依然不曾节制酒色,终日放纵自己,桓熙也随之放下心来。
到那时,苻健必须留足军队防范桓熙,不可能全力攻打代国。
毕竟张重华时年二十七岁,谁又会想到他即将命不久矣。
他并非是被仇恨冲昏了头脑,一旦让桓熙占据了凉州,其军事实力必然大增,从此心无旁骛,可以专注进攻关东,也会成为苻健的后顾之忧。
当然,最关键的原因还是铁弗匈奴之主的位子,已经被长安城里的大单于坐稳,他们兄弟的地位已经到头,左右贤王,再去拼抢,也不可能取代桓熙。
九品中正制的核心,就在于地方中正官具有品评优劣,选拔人才的权力。
众人闻言,同声附和,饮下杯中酒水。
“为图主公兴复之志,臣必殚精竭虑,效犬马之劳,不敢懈怠!”
别看桓熙此前与王猛说过,如果张重华不死,他自有办法挑起凉州内乱,但那不过是敷衍之词罢了,根本就没有预案。
在桓熙离开秦州以后的半年时间里,张重华曾经患病几次,但也都只是小恙,很快就恢复过来。
听闻此事,本就崇信鬼神之说的慕容儁越发深信不疑。
苻雄闻言赞道:
“陛下英明。”
下一章在下午六点
(本章完)